词条 | 折上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折上巾zhéshàngjīn也称“折上巾子”。省称“折”。折角向上之头巾。东汉梁冀所制。后汉梁冀改舆服之制,折迭幅巾之上角,称折上巾。北周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也称折上巾。隋唐时贵贱通用,宋时为皇帝、皇太子常服。明初之翼善冠,亦名“折上巾”。《后汉书·梁冀传》:“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旧唐书·舆服志》:“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唐刘肃《大唐新语》:“折上巾,戎冠也……初用全幅皂(帛)向后幞发,谓之幞头。周武帝才为四脚。武德以来,始加巾子。”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幞头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绢,向后裹发。”王谠《唐语林·容止》:“裴仆射遵庆,二十入仕,裹折上巾子,未尝随俗样。”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宋史·舆服志三》:“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 折上巾即幞头,一种包头用的巾帛。因幞头有四带(四角),两角系于颔下,两角系脑后自然垂下,或将脑后两角反系头顶,故谓之“折上巾”。参见“幞头”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