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拈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9 拈连辞格的一种,又称顺连、关连、连物、语义巧移。系叙述两个有关连的事物时,将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临时拈来用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对前一事物的叙述称拈连的前提部分,对另一事物的叙述称拈连的后继部分。两部分齐备的称严式拈连,省略前提部分的称宽式拈连。如“突然一道没有雷鸣干燥的闪电从夜空里划下来,一直划破了他的梦。”(郑万隆《古道》)属严式拈连;“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人心就很摇动。” (鲁迅《阿Q正传》) 属宽式拈连。 拈连nianlian修辞学术语。利用上下文的关连,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移到乙事物上的修辞方法。例如:❶水调数声持酒听,午睡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悠悠空记省。(张先《天仙子》) 拈连Nianlian修辞学术语。甲乙事物连说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移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格,叫做拈连。运用拈连时,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构成拈连的词语,大都是动词。例如:❶原来这一带埋葬着他们的亲骨肉,他们的亲友,只是埋葬不了他们惨痛的记忆。(杨朔《万人坑》)死去的亲友可以埋葬,但失去亲友的痛苦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里连用“埋葬”一词,前句为肯定,后句为否定,将前因后果连接在一起。 拈连Nianlian修辞格之一,即叙述甲乙两项事物时,顺便就用对甲项事物所适用的词语,移来用于乙事物。使用拈连,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例如:“到冬天,草黄了,花也完了,天上却散下花来,于是满山就铺上一层耀眼的雪花。”此外还有一种反连,就是根据上文出现的某个词语,仿造出一个临时的“反义词”用在文中,例如:“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反连常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拈连辞格之 一,也称 “连物” “关连” “顺连” “连锁” 等。甲乙两事物连说时,顺势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巧妙地用于乙事物。拈连中,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用于上拈下连的词语叫拈连词。拈连词本不适用于乙事物,但借助特定的语境,可以转义组合,一词两用,正常用法和变异用法紧密结合。这样就能以拈连词为纽带,巧妙地揭示甲乙两事物间的种种有机联系,从而造成文势自然畅达、语言简约含蓄而新鲜别致的修辞效果。如:“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诗选·植树歌》)例中 “种……树秧” 是正常用法,由此而拈连出 “种下了……希望”,是变异用法,不仅把种树的意义揭示出来了,而且隐含哲理,意味深长。辨认拈连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拈连词必须出现两次,像 “晚风吹不散他的忧愁”,其中的 “吹” 只出现一次,就不是拈连。二是拈连词出现两次时,必须有一次在语法和语义上属于变异搭配,像“带着他的眼镜,带着他的枪和茶缸”,两次都是正常搭配,不是拈连。 拈连修辞格的一种。甲乙两事物连说时,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如“天寒热泪也冻成冰,冻不住心头的爱和恨!”后一句“冻”的用法便是拈连。 拈连辞格的一种。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手拈来用到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拈连以特定的语言环境为其存在的条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为顺连,一为反连。顺连是把适用于甲事物,运用于上文的词语,顺便用到乙事物的下文中,语气是顺承而下的。如“锁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反连则是根据上文出的词语,临时仿造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词语用于下文。拈连含蓄形象,可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且结构连贯,语气畅达,新颖生动,情调恢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