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拜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拜堂

婚俗。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唐王建《失钗怨》: “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倡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为不同。

拜堂

又叫“拜天地”,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国古时,男女正婚时不拜公婆,史载“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公婆)”(《仪礼·士昏礼》),即新娘进入夫家的第二天早上还要行拜见公婆之礼。唐人朱庆余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拜堂”仪式中的“夫妻对拜”并非新婚男女同时礼拜,而是新娘先拜,新郎再拜,史称 “侠拜”。所谓 “侠拜” 就是夫妻对拜时,丈夫拜一次,女子必须拜二次(凌廷堪《礼经释例》)。拜堂之俗,据清人赵翼考证是起于唐代以前。《陔馀丛考》指出:“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 ‘拜堂’。按 《封氏闻见记》: 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 ‘拜堂’ 之仪。今上 (指唐德宗)诏有司酌古礼今仪,太子少师颜真卿、中书舍人于邵等奏障车、下婿、却扇,并请依古礼,见舅姑于堂上,荐枣栗脩,无‘拜堂’之仪。今上谓德宗也,是‘拜堂’之名,由来已久……”到宋时期,拜堂礼节成为时尚的婚俗。《东京梦华录》说:“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 ‘赏贺’。尊长则复换一匹回之,谓之 ‘答贺’。”

拜堂

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俗。亦称“拜天地”。新郎接新娘到家,只有经过拜堂,才被社会公认为夫妻,婚姻关系方能成立。拜堂的内容,各代各地不尽相同。唐朝的时候,新娘入门后,要先拜猪檝和炉灶。行礼是夫妻并拜,或者两人一起结镜钮。在我国江南有这样的婚俗,新人男左女右,在掌礼唱词与引导下,跪拜天地和合,对内四拜,对外四拜,再相对四拜,然后按礼进入洞房。因此,做为婚礼主要仪式的拜堂,并不只是“拜天地”,而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新娘嫁到男家,成为男性家族成员,就要参拜男家祖庙,没有祖庙的就要虚设神位参拜。这样做既为祭奠祖宗,又为承继后世。拜过天地、祖宗、父母后,夫妻还要行交拜礼,以示夫妻恩爱。最后,还要拜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现代结婚仪式除了保留了新郎新娘行交拜礼和向宾客行礼之俗以外,其他的拜堂之俗已不复存在。

拜堂

古代成婚典礼中的一项仪式。后来发展为新婚夫妇共祭天地神明与祖先的宗教性礼仪,即由超自然来鉴证和认可新郎新娘的结合。“六礼”之中并无拜堂,晋时,始见夫妇交拜之礼。《世说新语》: “王浑后妻,琅琊颜氏女。王时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曰: ‘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为之拜,谓之颜妾,颜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北朝,上至天子纳后下至庶民娶妇均行交拜礼。《隋书·礼仪志》: “北齐制,纳后之礼……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帝升西阶,同牢。” 交拜之礼,行于堂中,故俗称拜堂。唐宋以后,交拜礼发展成参拜天地祖先毕再行交拜。

拜堂

亦称拜天地、拜花堂,为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之礼。
南北朝时已有此俗。《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唐代,新妇入门,先拜猪栏、灶头,再夫妇并拜或共同结镜纽。到了宋代,拜堂之礼又在婚礼的次日举行。《东京梦华录·娶妇》载:“次日五更,用一卓(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安徽各地拜堂的内容和形式很不一样。一般是先拜堂,后进洞房,但也有先到洞房稍事休息,再到堂上拜堂的,还有在第二天才举行“拜堂礼”的。
有按照习俗礼制拜堂的。如怀宁退还轿神后,新娘便由“牵娘”扶入祖堂和新郎行“拜堂”大礼,新郎居左,新娘站右。礼有3拜,由一年长司仪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交拜。”新郎新娘依次行礼。固镇,洞房门口放有香案桌,上置笆斗,内装杂粮,其上放镜子并插一杆秤。新娘来到香案前与新郎并立,主婚人喊“一拜天地”,二人磕3个头后,进入洞房外间;主婚人又喊“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再各磕3个头后,进入洞房。也有仅拜天地的,如太和。院内设方桌一张,称“天地桌子”,上放贮满小麦的粮斗一个,内插秤杆一根,秤上悬铜镜一方,黑纱一领,象征天、地、日、月、星、云;桌前红毡铺地,供新婚夫妇跪拜。新娘由两名长辈妇女(俗称“架客”)从轿里搀扶出来,架到天地桌前,让其与新郎并肩站定。再由长辈到桌前点燃喜纸,招呼二人跪拜天地。拜毕,送新人进洞房。还有当时拜天地,送新娘到洞房休息后或第二天再拜高堂的。如萧县拜天地时,由同辈多子女的夫妇二人在新娘新郎面前“领亲”,拜过天地,新郎抱着供桌上贮高粱插秤杆的斗,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用斗中的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布,搭在棚顶上。然后喝“交心洒”、“蜜油茶”,并给新娘开脸后,再到院中供桌前,给公婆磕头,依次给所有的长辈磕头。在涡阳,轿到男家,男方设供案于院中,焚香奏乐,呜鞭炮,新郎新娘面南背北拜天地,次日上午再行拜祖宗、拜高堂、夫妻对拜等开拜礼。六安、青阳、宿松等地形式类似。
传袋,这是各地拜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有在拜堂前传袋的,如黟县。新娘花轿先在男方祠堂正厅落下,一对青年礼生就把青布袋铺在地上,让新娘子在袋上徐徐而行,礼生交替收袋铺袋,一直铺到新娘进屋入洞房,同时高呼:“一代(“袋”与“代”同音)高一代,一代胜一代”。淮北则多为芦席,如固镇。花轿抬到男方门前,鞭炮、唢呐、锣鼓齐鸣,新娘抱住迎亲妇人送来的内装杂粮的玉瓶(有“新人下轿不空杯”之说),由两位伴娘搀扶踏在铺好的新芦席上,沿着传席人交替铺好的芦席,碎步走向洞房。也有在拜堂后传袋的,如徽州数县。新郎新娘拜堂毕,男家大伯(大哥)、二伯(二哥)次第传递绿麻袋铺地,口唱“一代传十代、十代传百代……”,牵亲奶奶引新娘随唱声踏着绿袋步入新房,以示传宗接代之兆。

拜堂

瑶族婚礼中新婚夫妇向长辈行礼,敬酒的仪式。流行于广西金秀盘村瑶族中。多于新婚夫妇相互交拜、喝交杯酒完成婚礼以后进行。届时,在香火前横排联接方置几张方桌,上放酒菜,先请女方的各辈尊长每次八人入坐,新婚夫妇行十二次跪拜礼,并用盘置酒杯,向每人敬酒三杯。每个长辈在受礼饮酒后,要在盘内放点钱作为“见面礼”。拜完这八位,另换八位长辈上坐,依次进行。拜完女方的,再拜男方的。也有简单一点的,叫做“淋酒”,即男方摆设酒席,招待双方亲友宾朋。酒席间,由新婚夫妇给双方的长辈洒酒以示尊敬,代替了拜堂仪式,使婚礼既简单又热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