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括地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括地志又名《坤元录》、 《魏王地记》、 《贞观地记》。地理总志。唐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五百五十卷。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王。贞观十二年(638),为建树声誉,奏请召集著作郎萧德言等文士参预纂集。十五年(一说十六年)成书。 《序略》部分,概述历代政区地理。本于《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定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老旧闻,于正文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兼记山川形势、河流沟渠、风俗物产、人物、古迹等故实,为唐宋著作,如张守节《史记正义》等多所称引。对《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诸书的编纂亦有较大影响。为研究唐前及唐代历史地理有参考价值。原书于南宋后散佚。清代先后有九种辑本,而以孙星衍《括地志辑本》八卷较为通行,收入《岱南阁丛书》、 《正觉楼丛刻》、 《槐庐丛书》。今人贺次君在孙氏辑本基础上重新搜集,排比为四卷,改正旧辑本若干错讹之处,又增补几十条,题为《括地志辑校》,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恢辑本名《括地志新辑》,1974年台湾新世界书局出版。岑仲勉有《〈括地志〉序略新诠》 (《史学专刊》1935、1、1),可供参考。 括地志(唐)李泰撰,据考实为萧德言等人手笔。550卷,又序略5卷。本于《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定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老旧闻,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南宋后散佚。有孙星衍《括地志辑本》、世界书局刊王恢《括地志新辑》和中华书局1980年刊贺次君《括地志辑校》。 括地志又称《坤元录》。题唐魏王李泰撰。实为李泰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等撰。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原书散佚,有清王谟、孙星衍辑本。序略叙述历代沿革和唐初都督府区划,并实录唐代道、州、县及山川、古迹,以补正《通典》和史志的阙误。作者吸收《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纂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地理书体裁,为以后《元和郡县制》、《太平寰宇记》所效法。今有贺次君《括地志辑校》。参见“方志学”中的“括地志”。 括地志唐代纂修的第一部地理总志。太宗第四子李泰主编,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编撰。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以全国十道、五百六十州、一千五百五十七个县为纲,全面记录了各地的建置沿革、山川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以及人物故实等。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记》两书的编纂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志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宋佚,清王谟、孙星衍等各有辑本,今人贺次君有《括地志辑校》。 括地志古地理书, 唐代魏王李泰命萧德言、顾胤等撰,550卷,序略5卷。又称《坤元录》,坤元与乾元相对,指地之德。《水经注》云:“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故名。该书序略述历代沿革和唐初都督府区划, 正文依唐时制度分叙各州及山川古迹,多根据经传,并援引六朝地理书籍以为佐证。由于其多引证唐以前古籍, 是研究秦汉时期长安及关中历史地理变迁、古迹典故的重要资料。原书已佚, 今有清代王谟辑本和孙星衍辑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