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授时通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1 授时通考清代官方编辑的大型农书。书编成于1742年。本书取 “盖民之大事在农,农之所重惟时”和“敬授人时”的意思,题名为《授时通考》。全书分为8门78卷。天时门6卷,分记农家四季作业。土宜门12卷,讲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谷种门12卷,是作物种植各论。功作门11卷,讲耕作技术。劝课门12卷,系重农政令。蓄聚门4卷,讲储粮、备荒。农余门14卷,讲述蔬菜、果树、林木和畜牧。蚕桑门7卷,讲的是栽桑、养蚕、缲丝、织布以及棉、麻、葛的种植。 《授时通考》A General Survey of Agricul-ture清代官修的全国性大型综合性农书,汇编了大量古代农事资料,是传统农书中卷帙最大的一部。 授时通考古代综合性农书。七十八卷。清乾隆七年(1742)鄂尔泰等奉旨编撰。沿用“敬授民时”之意,题名《授时通考》。内容分为八门:一、天时,分述农家四季作业,与田家月令相似;二、土宜,分为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目;三、谷种,是作物各论的性质;四、功作,叙述“垦耕”直到“收藏”整个生产过程各阶段的操作;五、劝课,记述封建国家关于重农的政令;六、蓄聚,列载仓储、备荒等制度;七、农余,介绍大田生产以外的栽植蔬菜、果树、林木、经济树木以及畜牧等活动,八、蚕桑章附有木棉、麻、葛、菖、蕉、桐等。全书引录历代农业文献达四百二十七种,附《耕织图》在内的插图五百余幅。是我国古代最后一部大型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一种不同于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农学体系的观念,即以供应衣食资料为原则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中心。此书虽是前人有关著述的汇辑,但体裁严整,征引周详,又附有很多插图,具有一定的优点。成书较晚,但因为是皇帝敕撰的官书,有诏旨让各省复刻,故流传很广。 授时通考又称《钦定授时通考》。(清)鄂尔泰等奉敕撰,实出蒋傅、梁诗正等之手。78卷。分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等8门,分别从旧文献中辑录有关资料,按类汇编。有中华书局1956年、农业出版社1963年版本。 《授时通考》General Survey of Agriculture清代农书。乾隆七年(1742)清高宗弘历命词臣编辑而成。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有诏旨命各省复刻,故流传很广。本书分为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等八门,内容全是从前人著述中摘录材料加以汇编,既无新的第一手资料和编者自己的见解,又缺乏当时农业科技知识的记录。但本书征引的文献多达427种,且有不少附图,除采用《御制耕织图》全书外,其余则采自《农政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本书是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篇幅最大的综合性大型农书。 《授时通考》中国清代综合性农书。清乾隆二年(1737),皇帝弘历召集一班人编写,1742年成书。全书共98万字,78卷:❶天时门6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