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wenxue lilun
关于文学活动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说。是人们对一切文学现象最基本的理论概括。
在文学活动系统中,有四个互相关联的基本要素:社会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文学理论就是关于这四者相互关系及各自基本特征的一门学科。人类自从创造出文学作品起,便开始了对文学现象的反思。在中国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对文学表述了各自的认识。例如孔子提出对诗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要求;提出关于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论。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有许多关于文学基本特征与规律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还专门撰写了一部《诗学》来探讨悲剧的一般理论问题。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随着文学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文学理论也渐趋完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世界观出发去探讨文学现象,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理论流派。例如,中国明、清两代,关于诗歌创作就出现了“唐宋派”、“公安派”、“性灵说”、“神韵说”、“肌理说”等等一系列理论主张。在西方近现代更出现了诸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新批评”、“接受理论”等等文学理论流派。自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这是人类关于文学现象最科学的理论总结。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和其他一切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这已为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社会生活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决定了文学的基本精神风貌,从而也制约着文学样式。在社会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上,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是完全被动地服从于社会生活。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有着反作用。一般说来,进步文学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文学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作家(包括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戏剧作者等)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又一基本问题。作家与一般人有哪些异同?文学天才应如何理解?作家的性格气质、童年经验、心理创伤、生活经历、政治立场对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这都是文学理论所研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作家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超人”,也不是什么天生异禀的“天才”,他们是具体的人,因而也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天才是勤奋的产物。作家的世界观、社会出身、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活动。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要求作家要与广大劳动人民紧密结合,要使自己的创作为他们服务。
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环节是文学理论中阐述最多的课题。创作活动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精神劳动,因此,创作问题可以说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难点。例如,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有什么独特之处?创作灵感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均未得到真正解决。
文学理论研究的第四个基本问题是文学作品问题。这一问题包括:文学的类型、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文学的结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意义、价值、风格等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主张仅仅就作品而研究作品,不关心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及作家的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则要求将文学作品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加以理解。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评是文学理论研究的第五个基本方面。任何文学作品都只有在读者的欣赏过程中才能显示其意义与价值,因此,欣赏与批评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本世纪60年代出现了文学接受理论,这种理论十分强调读者的作用,认为一部作品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之后才算真正完成了。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不过是一些带有许多“空白”的“召唤结构”,这些“空白”有待读者去填补。接受理论矫正了文学理论长期以来不重视读者因素的偏颇,有其理论意义。但这种理论又过于强调了读者对作品的“创作性”,因此陷于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既强调文学作品本身对欣赏活动的导向作用,又强调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这样才能对文学欣赏活动做出恰当的阐释。对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历来极为重视,认为它是进行思想斗争,解决文学问题的有力武器。进行科学的文学批评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领会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又可以引导作家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
根据文学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基本方面。这就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和文学心理学。
文学哲学是关于文学问题最根本的规律与特征的哲学思考。它研究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存在、文学与人的生命存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诸方面的问题。在资产阶级的文学哲学中,有所谓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说、“性欲升华”说、“游戏”说、“原型”说,等等,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也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些特征,但从整体上看,却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看做社会生活的反映,看做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就在人类社会的整体结构中确定了文学的位置,并揭示了文学的根本特质。
文学社会学是关于文学各种社会属性的理论。文学与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文学的艺术效果问题、文学的衰落与繁荣的原因问题、文学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是文学社会学所要探讨的问题。如果说,文学哲学是用哲学的眼光和方法阐述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社会学则是用社会学、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文学现象的。
文学语言学是关于文学形式诸因素的学说。它研究文学语言的特征、规律、发展变化,研究文学作品的结构样式及基本因素等问题,研究表现于作品中的文学技巧、方法问题。文学语言学是人们对文学基本形态的认识,但它并不应象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那样,把文学形式因素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看做文学的本质所在。文学语言学研究不能脱离文学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的内容。
文学心理学是关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学说。它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某些方法作为解释文学现象的依据,力图从个体心理活动的角度去发现某些文学规律。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文学活动中,想象、情感、知觉、表象、思维、幻想、幻象等等心理现象。研究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心理的对应关系,研究社会生活如何通过作家的心理现实转换为艺术世界的,当然也研究文学活动对人类心理的各种重要功能。
文学理论的上述四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它们往往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它们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四种理论。
文学理论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学科,它与现实生活并无直接联系。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轻视它的意义和价值。文学理论是对人类文学实践的概括与总结,因而可视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人类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正是与人类对自身各种特征的认识相联系的。有时,文学理论能够从文学角度加深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现象的研究与总结,反过来又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具有指导意义。一个伟大的作家,很难想象他对文学理论一窍不通。另外,文学理论有时还可与各种社会思潮相融合而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例如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就是如此。因此,深入研究和发展文学理论,不仅对于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文化、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