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眼wenyan

一篇文章(通常是指散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语句,犹如作品的眼目,最能传一篇之精神,是作者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我国古代散文理论的概念之一。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散文家都很重视文眼的设置与作用。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散文的文眼与诗歌的诗眼、小说的焦点有共同之处,都是艺术构思的焦点或核心,但也有区别。诗眼多为“句中眼”,指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句或一个字;小说焦点又多以构思和结构而言,可以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也可以是中心事件,还可以是关系全篇的典型细节;散文的文眼则是一篇中的警策之言,其主要作用是体现全篇的主旨和意境,又由于它讲究设置的艺术,也关系到结构的安排。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设在篇末,照亮了全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设在篇中,前注后顾,是全篇的核心。这些警策之言,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文眼必须是经过锤炼的语句,应言简意赅,饱含哲理,才能具有警策意味。文章主旨若未经过提炼,或不深刻集中,则不能产生文眼。

文眼

论写作语。文眼,指文章脉胳之眼线,即“画龙点睛”之“睛”。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揭全文之指(即主题思想、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必后之,在篇末则必前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揭全文之主旨,不限于篇末,位置应视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内容的开拓等安排在关涉全局的吃紧处,这便是文眼所在。篇首点题,如清人梁启超所言,“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关键是要兼顾(照应)下文,否则旁生枝节,泛入闲事,前后脱节,也是败笔。同理,篇末设文眼,则必须前注(即预伏)之。篇中自然要瞻前顾后,起承接贯穿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