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质wenzhi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概念。最早见于孔子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讲人的修养应该内外和谐,不可偏废。后世将“文质”之论专用于论文,从而成了有固定涵义的文学批评术语。一般说来,文指人的外表,进而指文学形式;质指人的内心,进而指文学内容。后汉王充有云:“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德弥盛者文弥褥,德弥彰者人弥明……人无文,则为仆人”。(《论衡· 书解》)又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后来的刘勰讲得更具体:“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文心雕龙·情采》)在刘勰这里关于“文质”的认识进一步专门化了。“文”即指辞采,属于作品形式范畴,“质”指情志,属于作品内容范畴。 文质中国古代关于道德品质的两对范畴。质,指人的自然资质。文,指人的道德品质。最早由孔子提出。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认为先天的自然品质与后天的文化性的道德品质配合协调,才是完善的品质,即君子品质。野,指没有文化教养。史,指丧失个性特征,如宗庙中视史官虚应矫作。对于先天的质的改造,要经过道德修养和道德化,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具体地就是博学约礼,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论语·雍也》)。古代道德学家认为,文质关系是变化的。战国末阴阳家邹衍认为:“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也”(《汉书·严安传》引)。《逸周书·周月解》有阴阳质文三统之说,汉儒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三策提出“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又在《春秋繁露·三代政制质文篇》中发挥此说。在同书《玉杯篇》说,质文两备,然后礼成;若二者不能兼备,则“宁有质而无文”。司马迁认为:“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史记·高祖本纪》)。至东汉,此说仍有流行。《白虎通义·文质篇》说:“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必先有质性,后乃有文章也。” 文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它包括“文”和“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在后来的文论中,在许多情况下是指语言风格范畴的华美和质朴。但也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即“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质”则指内容。由于文学风格上的华美与质朴,最终是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联系的,所以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概念,就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立论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