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孤岛”文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上海“孤岛”文学shanghai gudao wenxue

从1937年11月上海四周沦陷后,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爆发,在长达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留在上海的一批进步作家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团结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周围,利用英法等国的“租界”这个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人们把这时期的文学习惯地称之为上海“孤岛”文学。当时老作家愈战愈强,新作家层出不穷,比较活跃的文学家有夏衍、于伶、阿英、柯灵、郑振铎、胡愈之、叶圣陶、陈望道、梅益、王任叔等,崭露头角的则有蓝烟、包文棣、何为、徐微、洛雨、华铃等人。创作上以历史剧和杂文创作成就最高。于伶的《夜上海》、《花溅泪》和历史剧《大明英烈传》,阿英的历史剧《明末遗恨》等,上演后发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杂文创作在那时很风行,并创办了以发表杂文为主的刊物《杂文丛刊》和《鲁迅风》,还由《文汇报》出版过六作者的杂文合集《边鼓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杂文方面,还出现过巴人(王任叔)与阿英之间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这时期,在艰难的条件和恶劣的政治气候下,他们仍出版了《鲁迅全集》、《鲁迅三十年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方志敏和瞿秋白的著译,而且还对于日本帝国主义豢养的汉奸文人鼓吹的以“奴化教育”和色情内容为特色的“大东亚文学”与“和平文学”展开了批判。上海“孤岛”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存了一批重要的文学史料,为现今的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条件。上海“孤岛”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戏剧和杂文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