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Xingudianzhuyi
指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在欧洲的一种以复兴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风格为目的文艺思潮。温克尔曼于1755年出版的《希腊艺术摹仿论》,标志着美术中新古典主义的发端,并成为后来从各种角度对古代古典作品展开研究活动的契机。另外,由于庞培、赫古拉尼姆的被发掘,给予欧洲美术界以强烈的刺激。因而许多艺术家纷纷舍弃巴洛克和罗可可那种官能性的艳丽趣味,迅速向古代的理想美回归。当然这种回归,同时也是适应了当时市民们的伦理上的需要。
新古典主义的美学认为:美,的确是由感觉而被感知的,但理解它的则是精神,因此,绝对的美应是理想的、合理的美。这就是新古典主义之所以以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为规范,追求静穆与单纯的理由。构图明快、稳定,避免激烈的动势和复杂的姿态;所画人物,常常通过明确的轮廓线使其固定位置并结实丰满,具有雕刻般永恒不动感;与色彩相比素描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这些就是新古典主义在形式上的特征。
这一复归古典的艺术运动,在法国可以说从普桑便已开始,但直至大卫和安格尔时才完成。大卫置身革命时代的洪流当中,故常以古代英雄为题材,极力崇尚理想的崇高美。但安格尔则处于新古典主义由功利向唯美变质的时期,他推崇的是女性式的理想美和富有浪漫色彩的东方情调。在安格尔之后,主张古典主义的学院派,在法国美术界仍保持很大的势力,直至19世纪末叶才逐渐衰落。
新古典主义
本世纪20年代,法国、意大利的一些作曲家针对后期浪漫主义感情因素过浓和印象主义表现太模糊,和声过于复杂的特点,寻找一种新的音乐道路。他们力图把音乐带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并溶于现代创作技巧之中。于是,人们便冠之以新古典之称,以表达他们的音乐风格。
新古典主义音乐有理智、节制和明朗、简洁的风格,突出音乐的客观性,重视对位法。它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不注重音乐中的内在诗意,是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这一音乐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927年他在英国提出“回到巴赫”的理论,由此形成新古典思潮。德国的亨德米特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赫”。其他重要的作曲家有法国的奥涅格、米洛,苏联的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
新古典主义主要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圣诗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亨德米特的《最高贵的幻影》、《画家马蒂斯》等。作品在音乐上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则用现代技术,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