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献之小楷书洛神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献之小楷书洛神赋东晋。原迹是麻笺本,至宋残缺,南宋末仅剩13行,贾似道刻于冰苍色端石上,石纵29厘米,横26厘米。美其名称之“碧玉”,故又称《玉版十三行》、《贾刻本十三行》、《碧玉本十三行》。后石佚,明万历在杭州葛岭半间堂旧址复得,入内府,晚清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石流入民间,今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原迹麻笺本13行,元为赵孟頫所得,到了明即不知去向。王献之(东晋建元二年一太元十一年,即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的最小儿子。初为州主簿、秘书郎,后历号卫将军、建威将军、吴兴太守、拜中书令。因他死后族弟王珉代其官,故人称王献之为“王大令”,王珉为“王小令”。王献之工书,幼学父书,又习张芝草书,在书法史上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同张芝、钟繇及王羲之合称书中“四贤”。唐张怀瓘《书断》云:“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私心,冥合天矩,观其逸志,莫之与京。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回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传世墨迹《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 《淳化阁帖》、《绛帖》等。《晋书》卷八十有传。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笔法挺拔劲健,结体宽绰峻巧,章法布局错落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上下左右顾盼照应,有妍丽流美秀逸之神韵。明董逌《广川书跋》云:“逸少此赋,当以为第一”,“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具,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趋乡整严,非善书者不能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引《离钩》云:“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为天下法书冠。”此石摹刻本有十余种,如《戏鸿堂》、《快雪堂》、《停云馆》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