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唐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新唐书

纪传体唐史。二十四史之一。本名《唐书》,因五代后晋官修《唐书》在前,故加“新”字以区别。二百二十五卷。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进士,累官知谏院,擢知制诰。支持范仲淹改革。后出知滁州,复召入,为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即位,出知亳州。王安石变法,他指陈青苗法之弊。卒谥文忠。平生多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均受其称誉。散文畅达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还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宋祁(996—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历直史馆、同修起居注。累官至翰林学士,与兄庠俱以文学名于时。著有《宋景文集》、《益部方物略记》、《笔记》等。参加编撰的还有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王尧臣等史学名家。
《新唐书》撰始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至嘉祐五年(1060)成书。其中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欧阳修撰本民纪、志、表,宋祁撰列传。进呈时,本当列官职最高的欧阳修一人领衔进奏,但修曰:“宋公(祁)于传功深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纪、志、表书修名,而列传书祁名。此书在资料上除以《旧唐书》为底本外,还采取宋时新增资料如孙甫《唐史记》、赵瞻《唐春秋》、赵邻几《唐实录》、陈彭年《唐记》、宋敏求所补唐武宗以下六代实录等残编故册百数十种,参照《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贞观政要》、《陆宣公翰苑集》、《李文公集》、《韩昌黎集》、《白氏长庆集》、《文苑英华》、《朝野佥载》、《唐语林》等文献资料,以及小说、文集、碑志、佚史和政书等,资料来源有所扩大,故内容含量上较旧书增加很多。新增《宰相世系表》,记述宰相三百六十九人、世系九十八族,颇为详备,为研究唐上层统治阶级提供了丰富资料。《宗室世系表》则绝大部分的宗室只具人名备查而已;《方镇表》记载了各方镇的建置沿革,惜未载任职节度使姓名。新创立的《兵志》、《选举志》,综述了唐代军事制度的变革经过和学校科举、官吏诠选的规定。《仪卫志》系统保存了唐代仪卫资料。《天文志》、《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书”三倍以上,记载唐代七种历法,并保存了《大衍历》的历议(即历法理论),十分珍贵。《艺文志》增补了旧书《经籍志》所缺开元以后著述,书增一千二百余种,文集五百家。《地理志》着重叙述唐代地理沿革,系统著录了全国军府、屯防军镇、物产分布以及水利兴废和中外水陆交通道路等,内容充实,超过以前史志。户口以天宝时(742—755)为依据,州郡建置以天祐(904—907)为主,各道疆域以开元十五道为准,较《旧志》充实完整。并附有羁縻州府八百余条,记载边疆地区行政管理情况,十分重要。《食货志》“旧书”仅有二卷,“新书”增至五卷。“旧志”无俸禄、屯田、边镇、和籴四门,“新志”则列为专卷、专节记述。俸禄一卷又包含了禄米、月俸、官人职分田、永业田、公廨本钱、色役资课等细目。“旧志”记述均田、租庸调制、两税法至太和四年西川奏议仅三千余字,“新志”在这些方面则超过“旧志”几倍以上。两志共有的转运、钱法、盐法、税茶、榷酤、常平、义仓等细目内容也是异多于同,“新志”既避免了重复,又增添了新的资料。
“新志”扩大了记叙时间范围,囊括有唐一代史事。如“旧书”《地理志》断至天宝十一载,“新书”则延至唐亡。旧书《经籍志》止及开元时期,“新书”《艺文志》则下及晚唐。《食货志》“旧书”赋税止于太和四年(830),“新志”则扩至大中七年(853)。盐法,“旧志”断至大中四年(850),“新志”则延至光启元年(885)。榷酤,“旧志”止于会昌六年(846),“新志”记至天复元年(901)四月李茂贞入朝时。税茶,“旧志”断至大中六年(852)裴休改革茶法之时,“新志”续至咸通中(866)于琮增缴茶税。钱法,“旧志”止于会昌六年(846),“新志”续至昭宗末年(903)。“新志”有关蠲免、给复、手实计帐,常平、义仓制度,太宗朝考课,州府岁贡,玄宗时禁买卖世业、口分田,安史乱后中央财务行政等纪事,与其他记载不尽相同,可以互相参酌。他如杜佑疏鸡鸣岗之议、贞元初增江淮运输、李泌凿集津仓开运道、杜亚濬蜀岗疏勾城湖、李吉甫筑平津堰、卢坦汰冗官革漕运,王潘、皇甫镈、柳公绰议漕运,韩辽疏兴城堰,开成初为长兴纲,王彦威置递群畜使民养以取佣等重要史事,“旧志”、《通鉴》等书均未记载,故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考》漕运部分全录“新志”内容。“新书”列传部分除改变了旧传标题外,还删去六十一传,新增三百三十一传,共增史事二千多条。如刘晏、李泌、陆贽、李绛、高骈、高力士等传内容均大大超过旧传,特别如黄巢传字数几增近一倍。此外,还增有卓行、奸臣等六个类目,保存了不少重要资料。采用的家传、碑志、小说都经审慎别择,谶纬怪诞虚美之事概未录取。作者自称“事增于前,文省于旧”。
但《新唐书》亦有缺点,编者欧阳修、宋祁等人,是宋代著名散文大家,不喜骈体文,“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者,必尽删之”;“其他骈体中有新书不忍弃者,则宁代为改削存之”。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始资料面貌。特别是编者对一些具体数据资料,不问等差,选取首尾两数,或任选两数,以约数代替具体数据,很不科学。如《通典》卷二诏载天下屯田岁收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新志”卷五十三改为一百九十余万石,万以下尾数全删。据《唐六典》卷三载商贾交纳义仓税比例:“上上户税五石,中上以下全免一石,中中户一石五斗,中下户一石”。由此可知九等之间差额不一,五斗亦非最低额,但“新志”卷五十一则改为:“出粟自五石至于五斗为差”。不能作信史资料引用。“新书”年历记载也有紊乱,查阅不便。由于是书存在问题,传世后便有吴缜《新唐书纠谬》之作。清汪应辰《唐书列传辨证》二十卷,专就列传部分缺点加以辨证,对阅读《新唐书》很有参考价值。
传世版本主要有南宋刻本四种,十四行残本,旧藏皕宋楼,现藏日本静嘉文库;同十四行本元补版残本、十六行残本一百二十四卷,藏于北京图书馆;建阳书坊魏仲立刻残本,旧藏嘉业堂。元刻本,明南京国子监据元板修印行。明刻本三种:成化国子监刻本,万历二十一史北监本,汲古阁十七史本。清刻本多种,以乾隆武英殿为主,又有各种复刻本、影刻本、排印本、缩印本以及五局合刻本、开明二十五史本等。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以静嘉堂本为主,配以“北图”、“双鉴楼”与“嘉业堂”藏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刊印。
对两唐书系统整理,首为清沈炳震《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次为清王先谦《新旧唐书合钞补注》(未刊)。清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二十卷。清唐景崇《唐书注》,则是为《新唐书》作注,仅刊本纪部分十卷。书稿未能全部完成。1935年余棨昌刊书序称:“计最完全之稿为本纪十卷,礼乐志十二卷,历志九卷,天文志三卷,百官志五卷。有稿不全者为食货志三卷,仪卫志一卷,车服志一卷。表稿虽全,尚未整理,其中尤以列传为最大,先生所手订者,仅十数卷而已。”
有关《新唐书》的整理、补注、校勘著作,有金王若虚《新唐书辨》三卷,明李东阳《新旧唐书杂论》,清陈黄中《新唐书刊误》三卷(未刻,见于《南献遗微》),佚名者《新唐书证误》(《稽瑞楼书目》注录钞本一册),罗振常《南监本新唐书斠义》一卷。
有关具体篇章考订,收载于《二十五史补编》者有《唐折冲府考》、《新折冲府考补》、《唐折冲府补拾遗》、《唐折冲府考校补》、《唐方镇年表》、《唐藩镇年表》、《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等。此外,还有董沛《唐方镇表考证》、华湛恩《唐藩镇表》、罗振玉《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补唐书张义潮传》、沈维贤《唐书西域传注》、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唐书南蛮传笺证》、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钱宝琮《新唐书历志校勘记》、白寿彝《新唐书大食传注》、谭英华《略论新唐书食货志的编纂方法和史料价值》等。

新唐书

纪传体正史。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全书二百二十五卷,有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本书与《旧唐书》相比,事增文省,增加了不少新史料,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新增各表,为其特色,但本纪与一些列传过于简略,保存原始史料不如《旧唐书》,故新、旧唐书均并行于世。《新唐书》出,吴缜撰《新唐书纠谬》二十卷,指出其讹误。清代沈炳震撰有《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王先谦撰有《新旧唐书合钞补注》二百六十卷。

新唐书

书名。北宋欧阳修等撰。225卷。约140万字。书成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元、明、清代有刻本,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唐290年历史。其中涉关东史事有《东夷传》《北狄传》等篇,记述边疆民族地理情况等。

新唐书

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宋祁撰。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省)人,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金石考据家,又是著名的散文家、经学家。所谓“荻画学书”,即以荻草为笔,在沙土上习字,说的就是欧阳修少年时代的真实故事。仁宗庆历年间,参与范仲淹等推行的“新政”,为谏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范仲淹罢相后,欧阳修被贬,出为地方官,辗转九处,遂有 “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 的诗句。至和元年(1054),已历时十年的《新唐书》在宋祁主持下,列传接近完成而“纪、志俱未有草卷”。欧阳修被调回京,委以“刊修官”之职,主持纪、志和表的修撰。嘉祐五年(1060),《新唐书》最终告成上奏。此后,欧阳修又擢升为礼部侍郎,不久即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相)。神宗即位后,罢相出为外任。熙宁四年 (1071)致仕,在颍州 (今安徽阜阳)安度晚年。除《新唐书》、《新五代史》两部史著外,一生论著,包括《集古录》十卷,都被编入《欧阳文忠公集》,共一百五十三卷。宋祁(996—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 (今属湖北省)人,后徙开府之雍丘 (今河南杞县),北宋著名散文家、史学家、经学家。仁宗庆历五年 (1045),正式受命为《新唐书》“刊修官”之一。皇祐元年 (1049),原先的六人“刊修”班子只有宋祁一人尚在史任上,仁宗即将宋祁由 “同刊修”(副职)改为“刊修”(正职),命其主持修撰。三年,出为外任,许其“将史稿自随”。编修官原先也是六人,此时仅有三人在史任。宋祁一面“乞宰相监修唐书”,一面在外地“翻讨残书”、“悉索副稿”,艰难地主持着修撰列传的工作。欧阳修被增派为“刊修官”之后,便有了两位主编,一个在京,一个在外,分别主持修撰。编修官也相继增至六人: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梅尧臣。嘉祐三年(1058),宋祁在益州任上完成列传的全部“副草”,“悉送”京城书局。明年,宋祁又作了一番最后修订,于五年 (1060)同纪、志、表一同奏上。宋祁作为负责列传的 “刊修官”,前十年难得与编修官相见,后七年也未曾与新增补的“刊修官”欧阳修见过一面,“成书之日,又不与伏奏殿廷”(《让转左丞札子》)。后进为工部尚书,入判尚书都省,又拜翰林学士承旨。有《景文集》六十二卷传世。《新唐书》修成之日,称之为“新修《唐书》”或直呼为《唐书》。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也有一卷分上、下和分上、中、下的情况。该书史料来源,大致有三:一是整部《旧唐书》,二是唐代流传至宋的素材和重又搜集的文献,三是金石铭刻的利用。《资治通鉴考异》所引书目,可以作为该书取材的一个参考系数。此外,金石考证与野史笔记的利用,是其有别于《旧唐书》的一项重要特点。《新唐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历来论述较多,可依纪、表、志、传归纳为四: 一为 “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所谓“事增于前”的说法,在本纪部分却非如此,将《旧唐书》约三十万字的内容减为不到十万字,“未免草率从事”,以至进呈之日,宋仁宗即有旨,《旧唐书》不可废。二为恢复立表,使纷繁的史事头绪分明。书中有《宰相表》三卷、《方镇表》六卷、《宗室世系表》一卷、《宰相世系表》五卷。《宰相表》不仅可以清楚人员变动,还能看到宰相制度的某些演变。《方镇表》更可使唐代中期以后所谓“四十七镇”的建置、分割、移徙、兴衰开卷了然。三为改进书志,“较旧史为精彩一变”。《地理志》七卷,反映着当时地理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新水平。《艺文志》四卷,在目录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将记藏书与记著作两种不同性质的目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仪卫志》为“尊君而肃臣”所增,《选举志》二卷虽不是首创,但在新增的三志中写得最好,把关系唐代政治的科举制度理出一个头绪。《兵志》一卷为新创,但不在“悉记”兵事,而在“治乱兴灭之迹”,故只注意唐代“兵之大势三变”。四为扩充列传,事增于前而文省于旧。事增于前包括立传增多、事迹增多、类传增多,文省于旧虽改变了 《旧唐书》 “颇涉繁芜”的缺点,但欧、宋两位“刊修”以个人文学好恶删改、取舍,是不能不受指责的。《新唐书》是适应北宋中期最高统治集团的需要重新修撰的,因而绝不允许再用五代割据者的认识来总结唐代的历史。由此,其编纂思想突出地表现为:1.暴恶以动人耳目,使“昏虐贼乱、祸根罪首”不敢犯上作乱。2. 扬善以垂劝戒,将忠义、卓行、孝友三个类传接续排列,置于类传之首。3.尊奉《春秋》,推崇韩愈,事事以《春秋》为依据,处处为韩愈辩护,甚而“仰之如泰山、北斗”。4. 力排佛、老,以明王道。为了维系固有的“君臣之道”、“礼义之本”,竟然将对东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玄奘等高僧抹掉,似乎开放的唐代成了封闭的社会。新修《唐书》上奏后便镂板刊刻,称十四行本。此外,北宋时还有十六行本、闽刻十六行本。南宋有十行本、闽刻十行本,明有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有殿本,民国以来又汇集两宋传世刻本刊印了 “百衲本”。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上述诸本,为目前最佳本。

《新唐书》

以纪传体记载唐代历史的史书。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历17年于1060年完成。全书共225卷,其中帝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与《旧唐书》相比,帝纪由30万字缩为9万字,列传新增331人,删掉61人,志增加3篇,表增加4篇。其中地理志由4卷增至8卷。现存《新唐书》共134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