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唐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唐书纪传体唐史。二十四史之一。本名《唐书》,因五代后晋官修《唐书》在前,故加“新”字以区别。二百二十五卷。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进士,累官知谏院,擢知制诰。支持范仲淹改革。后出知滁州,复召入,为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即位,出知亳州。王安石变法,他指陈青苗法之弊。卒谥文忠。平生多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均受其称誉。散文畅达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还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宋祁(996—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历直史馆、同修起居注。累官至翰林学士,与兄庠俱以文学名于时。著有《宋景文集》、《益部方物略记》、《笔记》等。参加编撰的还有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王尧臣等史学名家。 新唐书纪传体正史。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全书二百二十五卷,有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本书与《旧唐书》相比,事增文省,增加了不少新史料,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新增各表,为其特色,但本纪与一些列传过于简略,保存原始史料不如《旧唐书》,故新、旧唐书均并行于世。《新唐书》出,吴缜撰《新唐书纠谬》二十卷,指出其讹误。清代沈炳震撰有《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王先谦撰有《新旧唐书合钞补注》二百六十卷。 新唐书书名。北宋欧阳修等撰。225卷。约140万字。书成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元、明、清代有刻本,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唐290年历史。其中涉关东史事有《东夷传》《北狄传》等篇,记述边疆民族地理情况等。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宋祁撰。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省)人,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金石考据家,又是著名的散文家、经学家。所谓“荻画学书”,即以荻草为笔,在沙土上习字,说的就是欧阳修少年时代的真实故事。仁宗庆历年间,参与范仲淹等推行的“新政”,为谏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范仲淹罢相后,欧阳修被贬,出为地方官,辗转九处,遂有 “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 的诗句。至和元年(1054),已历时十年的《新唐书》在宋祁主持下,列传接近完成而“纪、志俱未有草卷”。欧阳修被调回京,委以“刊修官”之职,主持纪、志和表的修撰。嘉祐五年(1060),《新唐书》最终告成上奏。此后,欧阳修又擢升为礼部侍郎,不久即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相)。神宗即位后,罢相出为外任。熙宁四年 (1071)致仕,在颍州 (今安徽阜阳)安度晚年。除《新唐书》、《新五代史》两部史著外,一生论著,包括《集古录》十卷,都被编入《欧阳文忠公集》,共一百五十三卷。宋祁(996—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 (今属湖北省)人,后徙开府之雍丘 (今河南杞县),北宋著名散文家、史学家、经学家。仁宗庆历五年 (1045),正式受命为《新唐书》“刊修官”之一。皇祐元年 (1049),原先的六人“刊修”班子只有宋祁一人尚在史任上,仁宗即将宋祁由 “同刊修”(副职)改为“刊修”(正职),命其主持修撰。三年,出为外任,许其“将史稿自随”。编修官原先也是六人,此时仅有三人在史任。宋祁一面“乞宰相监修唐书”,一面在外地“翻讨残书”、“悉索副稿”,艰难地主持着修撰列传的工作。欧阳修被增派为“刊修官”之后,便有了两位主编,一个在京,一个在外,分别主持修撰。编修官也相继增至六人: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梅尧臣。嘉祐三年(1058),宋祁在益州任上完成列传的全部“副草”,“悉送”京城书局。明年,宋祁又作了一番最后修订,于五年 (1060)同纪、志、表一同奏上。宋祁作为负责列传的 “刊修官”,前十年难得与编修官相见,后七年也未曾与新增补的“刊修官”欧阳修见过一面,“成书之日,又不与伏奏殿廷”(《让转左丞札子》)。后进为工部尚书,入判尚书都省,又拜翰林学士承旨。有《景文集》六十二卷传世。《新唐书》修成之日,称之为“新修《唐书》”或直呼为《唐书》。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也有一卷分上、下和分上、中、下的情况。该书史料来源,大致有三:一是整部《旧唐书》,二是唐代流传至宋的素材和重又搜集的文献,三是金石铭刻的利用。《资治通鉴考异》所引书目,可以作为该书取材的一个参考系数。此外,金石考证与野史笔记的利用,是其有别于《旧唐书》的一项重要特点。《新唐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历来论述较多,可依纪、表、志、传归纳为四: 一为 “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所谓“事增于前”的说法,在本纪部分却非如此,将《旧唐书》约三十万字的内容减为不到十万字,“未免草率从事”,以至进呈之日,宋仁宗即有旨,《旧唐书》不可废。二为恢复立表,使纷繁的史事头绪分明。书中有《宰相表》三卷、《方镇表》六卷、《宗室世系表》一卷、《宰相世系表》五卷。《宰相表》不仅可以清楚人员变动,还能看到宰相制度的某些演变。《方镇表》更可使唐代中期以后所谓“四十七镇”的建置、分割、移徙、兴衰开卷了然。三为改进书志,“较旧史为精彩一变”。《地理志》七卷,反映着当时地理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新水平。《艺文志》四卷,在目录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将记藏书与记著作两种不同性质的目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仪卫志》为“尊君而肃臣”所增,《选举志》二卷虽不是首创,但在新增的三志中写得最好,把关系唐代政治的科举制度理出一个头绪。《兵志》一卷为新创,但不在“悉记”兵事,而在“治乱兴灭之迹”,故只注意唐代“兵之大势三变”。四为扩充列传,事增于前而文省于旧。事增于前包括立传增多、事迹增多、类传增多,文省于旧虽改变了 《旧唐书》 “颇涉繁芜”的缺点,但欧、宋两位“刊修”以个人文学好恶删改、取舍,是不能不受指责的。《新唐书》是适应北宋中期最高统治集团的需要重新修撰的,因而绝不允许再用五代割据者的认识来总结唐代的历史。由此,其编纂思想突出地表现为:1.暴恶以动人耳目,使“昏虐贼乱、祸根罪首”不敢犯上作乱。2. 扬善以垂劝戒,将忠义、卓行、孝友三个类传接续排列,置于类传之首。3.尊奉《春秋》,推崇韩愈,事事以《春秋》为依据,处处为韩愈辩护,甚而“仰之如泰山、北斗”。4. 力排佛、老,以明王道。为了维系固有的“君臣之道”、“礼义之本”,竟然将对东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玄奘等高僧抹掉,似乎开放的唐代成了封闭的社会。新修《唐书》上奏后便镂板刊刻,称十四行本。此外,北宋时还有十六行本、闽刻十六行本。南宋有十行本、闽刻十行本,明有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有殿本,民国以来又汇集两宋传世刻本刊印了 “百衲本”。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上述诸本,为目前最佳本。 《新唐书》以纪传体记载唐代历史的史书。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历17年于1060年完成。全书共225卷,其中帝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与《旧唐书》相比,帝纪由30万字缩为9万字,列传新增331人,删掉61人,志增加3篇,表增加4篇。其中地理志由4卷增至8卷。现存《新唐书》共134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