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现实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于意大利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的电影运动。
自1942年开始,意大利的一些电影评论文章抨击了意大利电影的幼稚和陈腐,笼统地提出了某种写实的要求,并开始以“新现实主义”一词用于电影。这个时期出现了《沉沦》、《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等影片,影片触及了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悲惨情景和社会问题。所以,这些影片被认为是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在电影史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真正历史一般从1945年算起。这一年,罗西里尼拍出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自此以后,一直到1951年,他们拍摄了一系列的影片,如《游击队》、《偷自行车的人》、《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两分钱的希望》。这些影片的共同点在于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同情普通人。他们的创作原则是忠实地反映历史真实和现实的生活真实,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为了强调真实感,时常邀请非职业演员饰演角色,人物的对白也常使用地区方言;拍摄时为了保证真实感,尽量在实景中拍摄,并运用自然光。
20世纪50年代初期,虽然还拍出了《罗马11时》等优秀影片,但新现实主义运动已开始衰落。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剧照


其实1951年以后,许多新现实主义者的作品已背离了他们的创作原则。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反法西斯主义问题已退居次位,失去了凝聚力,所以新现实主义者的队伍发生了分化; 其次是意大利政府对新现实主义者的压迫和摧残; 再一个是其创作原则的局限性。虽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持续时间不长,但它对世界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的文学流派,被法西斯统治压制达20年之久,战后以强大的生命力在意大利重新崛起。
莫拉维亚的小说 《冷漠的人们》(1929) 也许是这个流派的第一部代表作,后受到法西斯当局的查禁。西洛内在流亡瑞士时写了许多反法西斯作品,其中第一部长篇小说 《半塔玛拉》 (1930) 塑造了一个敢于顶撞法西斯淫威、英勇献身的农民形象,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维多里尼写过一本绝佳的海明威式的长篇小说 《西西里的谈话》 (1941),对法西斯政权进行了隐晦的攻击。以上这些作品都可以看作战后勃兴的新现实主义的前奏。
作为抵抗运动的产物,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是经过反法西斯斗争的进步作家的组合,他们的思想纲领是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和平等,他们的艺术纲领是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现实和面临的现实。普拉托利尼结束了他自传性的作品,写出了佛罗伦萨工人住宅区的生活缩影 《街区》(1945)。他的 《苦难情侣》 (1947) 塑造了反法西斯战士的形象,是新现实主义的佳作之一。马拉帕太发表了两部得力的战争小说 《毁灭》 (1944) 和 《皮肤》(1949)。维多里尼在 《人与非人》 (1945)这部小说中以自己参加抵抗运动的经历作基础,描写了米兰的反法西斯地下斗争。莱维的 《基督停留在埃博利》 (1945) 是作者在流放期间见闻的一部特写集。他以真切、细腻的笔触记叙了在饥饿、疾病、忧患、死亡笼罩下的卢卡尼亚的现状,勾画了意大利南方农村触目惊心的景象,对其他 “南方问题” 为题材的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夸西莫多也由隐逸派中脱颖而出,跳开个人感情的小天地,写作 “社会诗歌”。他的诗集 《日复一日》 (1947)、《生活不是梦》 (1949) 等描绘战争和法西斯给人类带来的浩劫,歌颂同法西斯进行英勇斗争的优秀战士。莫拉维亚继续从事创作,写出了短篇小说集 《罗马故事》(1954)、《罗马故事新编》 (1959) 和长篇小说 《乔恰拉》 (1957) 等杰出的新现实主义作品。帕韦塞献出了两部描写他在法西斯监狱中生活的小说。
新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领域是战后意大利的电影创作。许多著名导演的创作实践和著名电影作家扎瓦蒂尼的理论,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起过重要的影响。第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是罗塞利尼导演的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是一部揭露纳粹占领期间意大利人惨遭迫害的反法西斯影片; 他的另一部影片 《游击队》 (1946) 串连了战时发生在意大利的六个小故事,同样悲惨凄苦。其他重要的新现实主义影片还有西卡的《擦鞋童》 (1946) 和 《偷自行车的人》(1948),以及莫尼切利的 《警察和小偷》(1951)。这些影片的风格特点在于采用白描手法,强调记录片式的客观性,片中的人物就是日常生活情景中的普通人。新现实主义的小说和电影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中异军突起,构成了最活泼有力和最激动人心的文艺创造。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家队伍分化,作品情调渐趋低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就偃旗息鼓了。

新现实主义

20世纪40~50年代意大利电影和文学流派。因否定法西斯文学和当时泛滥于文坛的浮华文风,以促使文学“重新”走上现实主义道路的主张而得名。此派作家站在小资产阶级民主立场,赞扬人民反对法西斯和德国纳粹侵略者的战斗精神,描绘意大利南方的贫困落后与农民反抗地方的斗争生活,同情善良软弱的小人物。艺术上强调真实准确地描写人物和事件,故其作品常取材于真人真事或报刊新闻,具有“纪事性”和“文献性”特点。但格调低沉,叙述拖沓。重要作家作品有罗塞利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莫尼切利的《警察与小偷》,维加诺的《安妮丝之死》、莱维的《基督停留在埃博利》等。

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o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流派。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倡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及其他一些作家的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战后意大利的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发展。其美学思想源于世界各国进步的电影美学传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电影业为法西斯所统治,电影成为制造谎言、进行法西斯主义欺骗宣传的工具。战后一大批进步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团结在电影杂志《电影》、《白与黑》及罗马实验电影中心周围,立意对电影美学进行重大改革,并以反映战后意大利的生活真实、揭露法西斯主义的罪恶与谎言为己任。他们向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的著作与影片学习,继承以维尔托夫、弗拉哈迪、格里尔逊、伊文思为代表的纪录电影传统,发扬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他们提出“还我普通人”的口号,以普通的工人、农民、小市民与城市知识分子为影片的主人公,描写法西斯统治给整个民族带来的灾难与普通百姓的悲苦境遇。作品充满强烈的反法西斯激情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厚同情。先驱作品维斯康蒂1942年拍摄的《沉沦》一片,因为一反白色电话片那种展示豪华场面、粉饰生活的虚假程式,触及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悲惨景象,而遭禁映。在其影响下,德·西卡与柴伐梯尼又合作拍摄了抨击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与法西斯道德准则的《孩子们注视我们》(1942)。
新现实主义的真正历史始于1945年,以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为开端。影片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大战期间意大利人民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并以其崭新的美学纲领为世人所瞩目。1946年至1950年为新现实主义的全盛期。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品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1946)、德·西卡的《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8)、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和《罗马十一时》(1951)及德·西卡1951年导演的《温别尔托·D》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仍以战争为题材,以新闻采访的形式与插曲式结构描绘了意大利解放的真实历程。除此之外,其他导演的影片均着眼于他们饱受战争创伤的民族和人民,集中反映了战后意大利面临的苦难、贫困、失业等一系列最尖锐敏感的社会问题。这些作品遵循纪实性美学原则,多取材于真人真事或报纸新闻,艺术风格以自然素朴见长,注重平凡的生活情景与逼真的细节;他们摆脱了摄影棚的束缚,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采用实景和自然光拍摄,以纪实性手法代替惯用的戏剧性手法;为达到高度的纪实性,常在生活中寻找酷似原型的非职业演员;剧作结构较简单,按时间顺序安排事件,保持了一种平铺直叙的质朴的叙事风格。
该流派并无任何统一的、得到其代表人物公认的美学纲领,柴伐梯尼曾提出新现实主义创作六原则,即:用日常生活事件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出路和答案;反对编导分家;不用职业演员;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采用生活语言。但这只表明一种理想,实际上,新现实主义的诸多导演是一批在不同程度上被新现实主义精神联合起来的作者,其作品表明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倾向、立场、观点、文化修养与个性,且其差异随时间推移而日渐明显。
新现实主义电影在50年代初走向衰落,有多重原因:意大利政府政策(从发放制片贷款到审查影片内容)的全面扼制;好莱坞与本国商业电影对电影市场的冲击;队伍发生分化,分成以德·西卡等为代表的商业化倾向与以罗西里尼等为代表的神秘化、内心化倾向;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该流派自身的局限。50年代初,意大利经济危机得到暂时缓解,社会矛盾转移到政治、思想、精神领域,而新现实主义所恪守的创作原则是真实地、直观地摄录日常生活事件,表现普通人,因而其美学手段与单调的电影语言对揭示潜在的社会问题,并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则显得软弱无力。终于为新浪潮电影所取代。
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电影风格和创作方法,对现代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