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屋檐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39 上海屋檐下

三幕悲喜剧,又名《重逢》,夏衍作。剧写黄梅季节上海一幢普通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灰色而痛苦的生活,反映了抗战爆发前夕社会的政治气候,和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全剧以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为主线。彩玉的前夫匡复因革命被捕入狱,她生活无着,嫁给丈夫的朋友林志成。七年后匡复突然归来,遂形成一系列戏剧冲突,最后匡复忍痛再度出走。剧作思想深刻,表现手法新颖,对五家人的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都有独到的反映。施小宝的沦落风尘而又无力反抗,老报贩“李陵碑”望子归来而借酒浇愁,黄家楣的贫病交加及赵振宇的安贫乐命、与世无争,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戏剧在众人合唱《勇敢的小娃娃》歌声中落下帷幕,使人在黑暗王国中见到一线光明。该剧是作者戏剧创作的新的突破,是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代表作。

《上海屋檐下》

又名《重逢》,是夏衍的著名三幕悲喜剧,同时也是夏衍的代表作品之一。《上海屋檐下》最早的版本是于1935年5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其后又于1937年、1940年、1946年、1957年等多次再版。《上海屋檐下》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个梅雨季节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一条普通弄堂里5户人家的灰色而痛苦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抗战前夕上海社会的政治气候,以及在这种政治气候和自然气候中痛苦生活的一群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5家中有安贫乐命与世无争的小学教员赵振宇,有贫病交加的失业职员黄家楣,有借酒浇愁的老报贩“李陵碑”,有沦落风尘无力反抗的施小宝,还有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全剧的主要情节便围绕着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及其房客展开。杨彩玉的前夫匡复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入狱多年,彩玉因生活无着而嫁给前夫的男友林志成为妻。七年以后,匡复突然回家,因而这三人便构成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最后以匡复忍痛出走而告终。全剧通过这五家人的痛苦生活和不幸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戏剧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是他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品,此剧的发表给当时30年代沉闷的上海戏剧界,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此剧发表后,立刻轰动了上海戏剧界,直到解放以后,还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不断上演,其艺术魅力不减。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上海屋檐下》

作者夏衍。创作于1937年。
剧本描写被捕8年的匡复被释放了。他到好友林志成家中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妻子已和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3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彩玉想与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8年患难与共的感情又迸发,难于分手。匡复理解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匡复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之外,还有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上海屋檐下》


该剧在文学结构上,没有着力于故事的传奇性和格外的戏剧性。而是将笔触伸向平凡的小人物和他们几乎没有色彩的生活,着重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畸形关系的实质,让5组人物按照自己的线索发展,相互以生活的方式碰撞、交织,同时又同环境紧密相联系。
这部剧作创作后,于1939年在重庆首演,以后多次被搬上舞台,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部作品标志着作者写作风格的确立,也是中国话剧杰作之一。

上海屋檐下

话剧。夏衍作。写于1937年。通过对一个弄堂5户人家生活困境的描绘,真实展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阴沉压抑的社会气氛和下层市民的痛苦生活。作品从小人物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为作者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上海屋檐下》

三幕话剧。夏衍著。以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与革命者匡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贫病交迫的黄家楣,被逼为娼的施小宝,孤苦老人李陵碑,安贫乐道的小学教员赵振宇等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最后匡复的毅然出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光明前景。艺术上善于将梅雨气候的描写,暗示变化不定的政治气候和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剧情头绪繁多,但结构精巧严谨,冲突集中。细节真实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简朴、淡雅、含蓄的风格。于1937年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后,上演经久不衰,并被拍成电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