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旗纛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旗纛祭旗纛,帅旗。旗纛祭,军礼。行军打仗前祭纛。《明史·礼志四》: “旗纛之祭有4: 其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礼官奏: ‘军行旗纛所当祭者,旗谓牙旗。’ 黄帝出军诀曰: ‘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凡始竖牙,必祭以刚日。’ 纛,谓旗头也。《太白阴经》 曰: ‘大将中营建纛。天子6军,故用6纛。牦牛尾为之,在左騑马首。’ 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今宜立庙京师,春用惊蛰,秋用霜降日,遣官致祭。’ 乃命建庙于都督府之后,以都督为献官,题主曰军牙之神、6纛之神。七年二月诏皇太子率诸王诣阅武场祭旗纛,为坛7,行3献礼。后停春祭,止霜降日祭于教场。其二:岁暮享太庙日,祭旗纛于承天门外。其三: 旗纛庙在山川坛左。初,旗纛与太岁诸神合祭于城南。九年别建庙。每岁仲秋,天子躬祀山川之日,遣旗手卫官行礼。其正祭,旗头大将、6纛大将、5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昌等众,凡7位,共一坛,南向。皇帝服皮弁,御奉天殿降香。献官奉以从事。祭物视先农,帛7,黑2,白5。 毛血、 望燎, 与风云雷雨诸神同。 祭结, 设酒器6于地。 刺雄鸡6, 沥血以之。 其四: 永乐后, 有神旗之祭,专祭火雷之神。每月朔望,神机营提督官祭于教场。牲用少牢。凡旗纛毕藏内府,祭则设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