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荡秋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荡秋千

分类:【传统文化】

汉、朝鲜等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北方较盛。秋千是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玩时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朝鲜族妇女多在节日里举行荡秋千比赛,以高度定胜负,或以树梢、树花为目标,看谁能踢到或咬到;或在高处挂一铜铃,看谁能碰响;或在秋千板上拴一标有尺度的绳子,以量高度。相传此活动系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传入。也有说起源于汉武帝,为汉后宫之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后世语倒为秋千。汉以后,成为清明、端午、寒食等节日流行的民间游戏。唐宋时,深受妇女喜爱,称“半仙之戏”。宋时还有“水秋千”,即将秋千架于船头,表演者借秋千悠劲,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后跳入水中。

拉祜族民间传说。《山茶》杂志1982年第三期略云:拉祜族每年过年时,都要在村寨中立个架子,把大肥猪捆吊起来宰杀,谓之杀年猪。猪被吊起来时,总是张着嘴大声怪叫:“不合,不合。”意思是太不合理。要杀就杀,干么要吊起来。于是便到厄莎天神处告状,希望主宰人们吉凶祸福的厄莎天神同意,每年把人也吊起来一次。天神同意,发布了命令:“过大年时人们可以照样吊猪杀猪。过小年时(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人们也得把自己吊起来。”猪以为自己占赢了状,很得意。为了执行天神之命令,每到过小年时,各村寨就在空阔的场地上,搭一个高架,吊两根结实的长绳,绳下拴坠坐板,男女老少,欢声笑语,荡起秋千,上下飘忽。聪明的拉祜人把天神的惩罚变成了节日的娱乐。

朝鲜、柯尔克孜、纳西、彝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云南等地。秋千架过去多用两根木柱上架一圆木制成,现在多用铁架,横梁上系两条绳索,下拴木板即可。荡时主要靠腰部和臀部的力量向前后摆动。比赛方法各民族不一。朝鲜族多为妇女参加,测定优胜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在秋千架的前方立两根杆子,上面横拉一根挂有铃铛的绳子,以参赛者碰响铃铛次数的多少定胜负;第二种是以秋千架前方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用嘴咬着者为胜;第三种是在踏板下面拴一根绳子,用拉起的绳子的长短来判定胜负。

朝鲜、哈尼、阿昌、彝等民族妇女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秋千也称“砥

”,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一般在农闲、节日运动会上举行。秋千架高数米至十几米不等,顶端架一圆木,横木上系两条绳索,下拴木板,也有不拴木板,将两绳或藤条直接连接的。荡秋千时两手握绳,靠腰、腿、臀部的力量前后摆荡,利用惯性越荡越高。可分单人荡、双人荡和多人荡。比赛方法有多种,一种是在秋千架前竖立两根杆子,两端连以绳子,中央系有一串铃铛,以碰铃次数多少分胜负。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拴一根绳子,测量荡秋千的高度,以高者为胜,除了这两种形式外,还有其它的比赛形式,各民族略有不同。

珞巴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秋千架用两根木柱上架一圆木构成(也有的用树做秋千架),横木上系藤索,下拴用粗藤编的圆圈。荡时,人站在圆圈上,双手紧抓圈边,开始由他人帮推一二下,然后依靠腰部、臂部的力量以及惯性的作用向前后摆动。一般分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双人荡时两人对面站立。儿童荡时,藤索下拴挂的是藤筐,小孩站立或坐于筐内,双手紧抓筐边玩耍。此项活动一般以荡的高度来决定参赛者的名次。

荡秋千是深受汉族和朝鲜族等民族群众喜爱的传统竞技项目。秋千是在铁架、木架或树上系两条长绳,下端拴一块踏板制成。玩法是由单人或双人在板上或站或坐,用手握绳,靠腰部和臀部的力量让秋千前后摆动。朝鲜族妇女每逢节日总要举行盛大的荡秋千比赛。秋千架有十米多高,踏板离地一米高。决定胜负的方式有:以树叶或树花为目标,用嘴咬到或用脚踢到者为胜;以挂在高处的铃铛为目标,以触碰铃铛的次数决定胜负;在踏板下拴一根带刻度的绳子,以拉起绳子的长短决定胜负等。

是河北汉、满、蒙、朝鲜族成年女子和少年儿童都很喜欢的游艺项目。冀南武安市城乡群众每逢元宵佳节都有荡秋千的习俗。这里的街上和村民家里有固定的秋千架,一过正月初十,孩子们就开始荡秋千,一直荡到正月十六,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高潮。荡秋千可以使人身体灵活,意志坚强,心情愉快。武安群众还说,元宵荡秋千能除杂病。因此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河北朝鲜族女子荡秋千(焦梅冬摄)

荡秋千分单人荡、立荡、坐荡。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荡秋千的高手。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自己也很感荣耀。荡秋千也是青年男女相互嬉戏、接触的好机会。荡秋千的时候,可以由人掌握秩序,按先来后到荡,也可以不按顺序,谁抢先谁荡。一直霸揽秋千的人,群众叫他烂秋千,制裁这种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叫他坐旋床。旋床是木头做成的,旋转起来可以使坐在上边的人觉得天旋地转,难受不堪。二是打猴坐堂。就是把秋千绳从他屁股下边的两腿间掏过来,把踏板套在他的后脖梗上,吊他个头朝下,两只手倒抓绳,众人用脚尖踢他、膝盖顶他、荡他,表现出了群众粗犷、泼辣和幽默欢乐的情绪。

除了普通秋千,武安一带还有胡悠、过梁悠、板不煞等。胡悠,也叫木驴,其做法是:立柱上端立个铁轴,轴头顶在横梁正中间,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秋千,人站或坐在两头,边悠荡边转圈。过梁悠,是在两根牢固的木柱上架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四个人分别坐在四副小秋千上,别人转动轮子,秋千上的人随着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板不煞,也是秋千的一种,摔不死的意思。其搭法是:秋千架的横梁上穿一个辘轳头,上面绕一根粗绳,只绕一遭,两头垂下,其中一个绳头上固定一根小横木,作为脚踏处。开始耍时,两只脚踩在小横木上,两腿夹绳,两只手紧拽另一个绳头,使绳头往下转,有横木那头带着人往上升。秋千横梁上头半圆形荆条上吊着花生、糖果、香烟、瓶酒等赏格。谁能升到上头,牢稳地贴在辘轳头上,再伸手向上去摸赏格,谁就是好样的,摸着哪一种赏格,哪一种就奖给他。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摔下来,或者上去了,没把紧辘轳头,又滑溜或者摔下来。架下是沙子或者粪堆,不易摔伤人,所以叫“板不煞”。

是黎、苗族群众最喜爱、开展得较广泛的活动项目之一。参加者主要是青少年。男女青少年放牧或到山栏地看管山栏稻时都可以荡秋千玩乐。秋千的制作方法是在芒果树结实、粗大的枝干上,捆扎秋千架,要保证麻绳和枝干及整个秋千架子的结实和坚固才能保证安全。荡秋千有单人和双人之分。双人荡的,男女可搭配。青年们互相比赛看谁荡得高、荡得久。秋千此起彼伏,一高一低,人们喧闹嬉戏,喝彩声不断,充满着勇敢豪放、乐观向上的精神。羊栏回族荡秋千是一人坐在秋千板上,上悬一根粗绳,另有二位姑娘各用两根绳子拴住粗绳,在两端有节奏地拉曳使之前后摆动。

荡秋千 (海南民族博物馆 馆藏)

秋千就地取材,比较简单。有把两根粗麻绳系在大树丫上,装个坐板即成“吊秋”的;有的砍一棵碗粗直干树,锯为1丈来长,中心凿个轴孔,地上栽根杠杆即成“磨儿秋”。复杂一点的数“六人秋”。它中间挂一个三交叉十字架,交叉的每端各置一吊秋,转轴状如水车轮子,借脚踏之力上蹬,6人一组,相互配合,带人旋转。荡秋千一般在春节、花朝、清明、重阳等节日进行。

秋千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描写秋千的名句,显得无限风雅:“飘扬白色裙拖地,秋千玉客人上天。”“蹴罗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其实,秋千并非为贵族少女所专有,劳动人民也十分喜爱这项体育活动。青海高原上春节荡秋千就十分盛行,别有一番景致。

正月新春,正是农闲季节,气候渐暖。人们将打秋千的皮绳绑在屋檐下的梁上或拴在两棵相近的树上。姑娘、年轻媳妇和小孩围在秋千跟前,身着鲜艳的衣服,嘻嘻哈哈,观看紧握绳索弯腰蹬足的荡秋人。荡秋者越荡越高,还表演一些复杂的高难动作。围观者既担心又兴奋,不时为荡秋者喝彩。气氛热闹欢快,充满乡村气息。

合家团圆的春节,妯娌们凑在一起,也来到秋千边一试身手,小姑子、小叔子也来凑热闹。最可爱的是那刚过门的新媳妇,身着红绸棉袄,羞答答地抿着嘴儿,在姑嫂们的推搡下登上秋千,爆发出开心的笑。那笑声几多少女的纯真和稚气,惹人爱怜。年幼胆小的孩子坐在秋千上,由大人护送,悠悠然前后摆动。有的人家还二人荡秋,小孩坐、大人站在秋千上一起荡,其情其景又别具一番情趣。荡秋千可以强身健体,锻炼人的勇气,也被人们加入了更深更美好的涵义,认为荡秋千可以岁岁平安,万事如意,因此也就更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珍视了。

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朝鲜有一传统的娱乐项目――荡秋千。人们聚集在参天的大树下,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依次荡起秋千,她们时而腾空而上,时而俯冲而下,长长的裙子随风飘舞,姿态万千。

荡秋千在朝鲜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前一世纪至前七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到十二世纪,荡秋千活动已经在各地普遍展开。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年轻妇女一年里难得出来一次,唯独在端午这一天,她们好象冲出了牢笼,纷纷涌向游戏场地,荡起心爱的秋千。到了李朝时期,(公元十四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种习俗更加盛行。那时平壤地区,每逢端午节要连续举行三天盛大的荡秋千比赛。

荡秋千比赛分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比赛优胜者的评判方法有的是以树梢或树花为目标,看谁能踢到或咬到;有的是在高处挂一个铜铃,看谁能碰响。评判方法虽然因地而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高度决定胜负。现在人们又想出一种方法:在秋千的蹬板下拴一条标有尺寸的绳子,用它来测量高度决定胜负。

由于荡秋千活动有益于妇女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所以它已经发展成为日常的民族体育项目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