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旱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旱船民间舞蹈。亦称跑旱船、花船、旱船会等,广泛流传在辽宁省各地,多在年间喜庆吉日表演,随河北、山东移民传入,至今有二百年的历史。旱船用竹篾扎制而成船体,船上面用纸糊之,下面围以浅蓝色绸布,彩绘水纹浪花,遮掩舞者的腿脚。舞者居于船中 (将船体套在腰间,用布带系于肩上或腰间),船底立杆撑篷,置有假腿盘放于腹前,模拟坐船姿态。一船由男女二人表演,多扮成渔家夫妇或渔家父女如 《打渔杀家》中的肖恩、肖桂英,以表现捕鱼生活为主要内容,如: 起锚开航、平波荡舟、顺水行舟、逆流搏击等情节。男子在船外撑竹篙或划桨,配以快速的小跑步、急转身、单蛮子等技巧动作,以示与风浪搏斗。女子在船中两手持船舷,脚做小跑步与身体前后晃动相配合,表现船的颠簸起伏。男女舞者配合默契,摹拟逼真。 旱船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多在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日子里表演。道具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蒙上布或纸,饰以彩绸和纸花。道具船套系在舞者腰间或系在肩上,如坐船状。另一人手持木浆。二人扮成渔家夫妇或父女,表演行船、捕鱼等劳动生活。载歌载舞,有一些技巧性动作,如 “虎跳”、“旋子”、“扫荡腿” 等动作,用以表现船在风浪中行进的情景。据传,旱船的起源与祭祀有关。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每年端午节时,以在江中赛龙船的形式表示纪念。湖北的彩莲船,别具一格,以歌伴舞即兴编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北京延庆县的旱船,又叫 “大船” 或 “一只船”。船有两米长,一米宽,重七八十斤。两个青年驾船,一人扮白娘子驾船头,一人扮许仙在船尾。另一人扮划船人。三人配合表演。另有一种形式叫“三只船”,表演白蛇、青蛇、许仙游西湖的故事。三个角色各驾一只船,船体较小,约四十斤重。表演时可跑出各种队形图案,你追我赶。还有一种形式叫 “九只船”,是在 “三只船”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组 “三只船” 结合起来表演。表演民间传说 “八仙” 向 “老寿星” 拜寿的故事。场面大,队形图案丰富多变,颇具特色。一般用打击乐和唢呐伴奏。道具船的造型别致,又可做为精美的工艺品。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旱船这种民间表演形式。宋代宫廷队舞中有 “采莲船”。清代北京“走会” 中也有 《旱船》 表演。旱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 “跑旱船”、“荡湖船”、“打渔船”、“采莲船”、“采龙船”、“花船灯”、“水船” 等。 旱船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多在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日子里表演。道具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蒙上布或纸,饰以彩绸和纸花。道具船套系在舞者腰间或系在肩上,如坐船状。另一人手持木桨。二人扮成渔家夫妇或父女,表演行船、捕鱼等劳动生活。载歌载舞,有一些技巧性动作,如“虎跳”、“旋子”、“扫堂腿”等动作,用以表现船在风浪中行进的情景。据传,旱船的起源与祭祀有关。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每年端午节时,以在江中赛龙船的形式表示纪念。湖北的采莲船,别具一格,以歌伴舞即兴编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北京延庆县的旱船,又叫 “大船”或“一只船”。船有两米长,一米宽,重七八十斤。两个青年驾船,一人扮白娘子驾船头,一人扮许仙在船尾。另一人扮划船人。三人配合表演。另有一种形式叫 “三只船”,表演白蛇、青蛇、许仙游西湖的故事。三个角色各驾一只船,船体较小,约四十斤重。表演时可跑出各种队形图案,你追我赶。还有一种形式叫 “九只船”,是在“三只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组“三只船”结合起来表演,表演民间传说“八仙” 向 “老寿星”拜寿的故事。场面大,队形图案丰富多变,颇具特色。一般用打击乐和唢呐伴奏。道具船的造型别致,又可作为精美的工艺品。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旱船这种民间表演形式。宋代宫廷队舞中有“采莲船”。清代北京“走会” 中也有《旱船》表演。旱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跑旱船”、“荡湖船”、“打鱼船”、“采莲船”、“采龙船”、“花船灯”、“水船”等。 旱船也叫“采莲船”。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山东很多地方。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外蒙以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另一人手持木桨,两人合舞,如行船于水面之上。有的边歌边舞。一般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形式和内容与各地都大同小异,也有不少地方的旱船独具一格,有拿的绝招。如流传在鲁南郯城红花阜村的双旱船,在排除双船搁浅之后,当船将疾驰而去时,船翁飞身一跃稳稳坐在船帮上,这一跃一坐,可谓船舞当中的一绝。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跑旱船历史悠久,唐代已流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