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昂昂溪遗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昂昂溪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镇附近起伏的沙丘上。 自1928年的初次调查起,至今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有:墓葬、灰坑、骨器、石器和陶器等,它们代表新石器时代的早、晚两个不同的时期。骨器主要是渔猎工具,包括枪头和鱼镖,数量较多,均有一列倒刺,柄端穿孔。大型的长达16.4厘米。另外还有一些骨珠。石器包括镞、尖状器、刮削器、梯形刀片、刀形器及网坠、刀和盘状器等。分细石器、大型打制器和磨制器三类,以前者数量最多。陶器不发达,均为手制品,器形简单,基本为带流钵和小口罐两种,烧制的火候很低,纹饰也十分简单。除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很多动物骨骼,包括狗、兔、猪、鹿、鱼、蛙、飞鸟类等,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是过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昂昂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东北地区的原始文化特征、分期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1988年昂昂溪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昂昂溪遗址

昂昂溪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镇附近沙丘上。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在1928年考古调查时在第一沙丘发现一墓。1930年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试掘时发现墓北又一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调查发掘,发现了大量细石器、陶片、灰坑和墓葬。专家们一致认为,昂昂溪遗址出土文物代表着新石器时代早晚两个不同时期。
在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石器分三类,即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以细石器为最多。细石器有镞、尖状器、刮削器、刀形器和梯形石片等。石镞原料为燧石和石髓,多为凹底三角形,少量为桃核形。
骨器主要是枪头和鱼镖,大型的长16.4厘米,每个有一列倒刺,在柄端穿孔以便捆绑在长柄上使用。陶器都是手制的,器形简单,基本上只有小口罐和带流钵两种,纹饰也很单调。昂昂溪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镇 邮编:161031

昂昂溪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昂昂溪区沙丘中。首次发现古墓遗址为1928年。1930年考古学家梁思永曾作调查和发掘。1949年后,经多次发掘,发现有大量细石器和陶片,以及灰坑和墓葬,属新石器时代早晚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石器有三类: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以细石器为多,有石镞、石片、石刀、石锥等。骨器主要为枪头、鱼镖,大型长16.4厘米,均有倒刺,柄端有孔可捆绑在木杆上使用。遗址发现动物骨骼较多,有鹿、猪、狗、兔、鸟、鱼、蛙等,表明以渔猎生活为主。陶器为手制,灰褐色,火候甚低,器形简单,有小口罐、流体钵两种,纹饰也简单。陶器不发达,可能与农业不发达有关。

昂昂溪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是以滕家岗、五福、霍托气、额拉苏、莫古气等遗址为代表的遗址群的总称。地貌均为高河漫滩风成固定沙丘。高度为8—15米,附近一般为洼地、沼泽或湖泊。属于昂昂溪文化的陶器,陶土未经淘洗,含砂或蚌壳粉,多灰褐陶,常带有红褐或黑褐斑,也有灰粗砂陶等。器型单一,仅见盆、钵、罐等。盆为直口平唇,或略微敞口。钵个别带流。罐多呈筒状,亦有小口,圆腹、平底或圆底者,有的罐口为厚圆唇或方唇,唇部外凸,外侧刻成锯齿形或于唇面戳凹纹,有的略外侈,下饰锯齿纹附加堆纹。纹饰以附加堆纹、凸条纹为主,亦有素面无纹的;有的或刻戳、或用指甲捺成锯齿纹,波纹锥刺纹、小方格篦点纹等。均手制,用盘筑套接法制成,器壁常有用手按捏的痕迹。石器比较丰富,以压制为主。石镞有三角形凹底镞、双翼镞、平底镞、带铤石镞等,多通体精致压琢。刮削器有圆头刮削器、圆刮器、高脊刮削器。尖状器有带脊石片尖状器,长锥形尖状器、短尖尖状器。石片有单脊或双脊石片。还有刀形切割器、投枪头和石叶。石叶镶嵌在骨刀梗中,为复合工具,称骨刀梗石刀。打制石器有网坠、盘状器。磨制石器有短身梯形窄背宽刃石锛。骨器较多,有单排倒钩骨枪头、骨刀梗等。骨刀梗的一侧或两侧有凹槽,用来镶嵌石叶为刃,柄端穿孔,用以佩带。此外,尚有兽牙项饰等。遗址中还常常见到兽骨、鱼骨等。昂昂溪遗址的环境和出土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从事渔猎生活。昂昂溪遗址因三十年代初,我国近代考古学先驱梁思永先生至五福发掘并发掘了《昂昂溪史前遗址》而著名于世。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