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昆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昆腔

昆腔也就是“昆山腔”。从元末到明代中叶,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出现了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它们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产生在江苏昆山一带。在明初,它还只是苏州一带的地方小戏,到了明代中叶,经过著名音乐家魏良辅的改造,昆腔才得以广为传播。
魏良辅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唱曲和伴奏两个方面。在唱曲方面,魏良辅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音乐的长处,并对它们进行了提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昆山腔,优美动听,人称“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魏良辅也进行了丰富和改进,如在弦索之外,加用笙、箫、管之类。魏良辅配合当时的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令人耳目一新。
昆曲的清唱活动,从明清时代就开始了,在苏州一带非常盛行。这种清唱活动有助于昆腔的普及,推动了唱腔的演进,丰富了演唱的流派。清朝人叶堂整理校订的《纳书楹曲谱》成为后代清唱曲家习曲的标准。
昆腔最初只流行于苏州一带,到了明万历年间,昆腔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昆腔成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

昆腔

又称“昆山腔”、“昆曲”、“昆剧”。戏曲剧种之一。因起源于今属江苏的昆山而得名。为元末明初的音乐家顾坚所创始。一般认为昆山腔在明代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取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对昆山腔予以加工提高后,建立了委婉细腻的昆腔歌唱体系,虽仅为清唱,但影响逐渐扩大。隆庆年末,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了第一部《浣纱记》,成为符合昆腔音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昆腔曲调细腻宛转,被称为“水磨腔”,为明代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之一。伴奏乐器兼用笛、箫、笙、琵琶等,表演风格优美,舞蹈性强。不仅对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作了总结,而且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到了万历年间,其流行地从关中区逐渐扩展到江浙各地,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并产生了北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一种声腔系统,并位居诸腔之首。从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为昆剧腔兴盛时期,尤其是进京后,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被称“官腔”。表演艺术日趋完善、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日益讲究。角色行当分工细致,有利于刻画人物,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丑分大面(正净)、白面、二面、小面(丑);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娃娃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小旦”)、六旦(“贴旦”、“花旦”)、耳朵旦(杂旦)等。表演上都各具一套表演程式和技巧。演出形式从整本名剧发展为丰富精彩,能独立演出的短剧为主,这就是“折子戏”的诞生。但由于过分追求格律严谨,文辞古奥典雅,明显脱离群众,步入困境。清代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到了同治末、光绪初,终于被新鲜、通俗见长的徽班与京班战胜,昆腔日趋凋敝,走向衰落,1949年前几乎绝迹于舞台。但在京剧、川剧、徽剧、婺剧、湘剧、桂剧、柳子戏等剧种中、仍保存了昆腔的部分剧目、声腔、曲牌和表演艺术。越剧的表演就受昆腔很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抢救遗产、整理传统剧目、进行艺术改革、培养青年演员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成绩,使昆腔得到了新生。经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惊梦》、《思凡》、《痴梦》、《醉皂》、《跪池》、《断桥》等。经过整理改编的有《太白醉写》、《十五贯》、《西园记》等。后两个剧目已摄制成影片。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戏《红霞》、《琼花》、《活捉罗根元》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