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衣míngyī❶在沐浴斋戒时所穿的布做的干净长衫。按上古习俗,祭祀行礼前须先行沐浴,浴罢身体未干,则以此布披之。其制无领无袪,下长至膝。《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三国魏何晏注:“孔曰:‘以布为沐浴衣。’”南朝梁皇侃疏:“谓斋浴时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著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布为衣,如衫而长身也,著之以待身燥。”《太平御览》引郑注:“明衣,亲身衣,所以自洁清也,以布为之。”《隋书·礼仪志一》:“祭前一日,昼漏上水五刻,到祀所,沐浴,著明衣,咸不得闻见衰绖哭泣。”《朱子语类》卷二八:“‘明衣’即是个布衫。‘长一身有半’,欲蔽足尔。又曰:‘即浴衣也。见玉藻注。’” 明衣(宋聂崇义《三礼图》) 明衣古代死者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原为斋居期间所穿之衣。《论语·乡党》:“(斋)必有明衣布。”何晏注: “孔曰: ‘以布为沐浴衣。’”《事物纪原》卷九:“三代以来,袭有明衣,唐改用生绢单衣,今但新衣而已。”古者死穿明衣,取明洁之意。《仪礼·士丧礼》:“明衣裳用布。”郑玄注:“所以亲身,为圭洁也。”贾公彦疏: “下浴讫,先设明衣,故知亲身也。”故培翚疏:“《论语》:‘斋必有明衣布’,是明衣为平日斋居之服也。古者有疾则斋,故袭时近体,著此衣裳。言明者,取明洁之义。”袭,古代为初死者沐浴饭含之后再为其穿衣称袭。《仪礼·士丧礼》:“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郑玄注: “迁尸于袭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纽。”《释名·释丧制》: “衣尸曰袭。袭,匝也,以衣周匝覆衣之也。”《说文》: “袭,左衽袍。”段玉裁注: “小敛、大敛之前衣,死者谓之袭。”其袭衣又因死者等级尊卑而有异。据《礼记·杂记上》记载,士袭衣三称,大夫五称,诸侯七称,公九称,天子十二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