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庆隆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庆隆舞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宫廷乐舞,“清队舞”之一。主要用于皇帝宴享巡酒之时。初名 “蟒式舞”,亦称“玛克式舞”。乾隆八年 (1743年) 被更此名。庆隆舞是由 “扬烈舞” 和 “喜起舞” 两部分组成: “扬烈舞” 由32名演员扮作野兽,其中一半衣黄画布者,一半为衣黑羊皮者,在台上跳跃倒掷。另由8人扮成猎人,骑着 “禺马”,“介胄弓矢,分两翼上,北面一叩,共。周旋驰逐,象八旗”。表演中,有一个猎人射中了一只“野兽”,其余的 “野兽”见状,均被吓得表示驯服,以象征 “武功” 的胜利。该舞为武舞; “喜起舞” 则为双人集体舞,一般在大臣上寿时舞之,舞者着 “朝服仪刀入”,两人一上,舞毕三叩首而退。共22人依次轮换表演。一说为九对双人舞。另有13人伴唱,66人用琵琶、三弦、奚琴、筝、节、拍等乐器在一旁伴奏,总计137人。该舞为文舞。 清代宫廷的“队舞”,是各色乐舞的总称,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庆隆舞》图,队列整齐,旗帜飘扬,场面恢宏。伴奏有琵琶、三弦、奚琴、筝、拍板等。表演开始,三十二个演员首先上场,十六人穿黄布画套,另外十六人穿黑羊皮套,并戴着面具,“跳跃掷倒”,表演野兽之舞。然后有八个骑竹马者,从两翼驰上,先向北叩一头,然后奔驰旋转,射杀野兽。这显然是满族先民狩猎生活的记录。这段舞名《扬烈舞》。清《竹叶亭杂记》曾详记此舞:“以竹作马头,马尾彩缯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蹦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高跷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高跷者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