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显微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显微镜xiangweijing将微小物体或物体细微结构放大供人眼观察的光学仪器。1590年到17世纪初H.詹森和H.李普希分别独立地发明了显微镜。1610年左右,伽利略首创两极放大的显微镜。荷兰的列文虎克研制出放大率达200多倍、分辨率为1.4×10-6米的显微镜。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阿贝对显微镜的设计理论和实践起过突出作用。并于1886年研制成复消色差显微镜。显微镜主要由短焦距物镜和长焦距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微小物体AB放在物镜L1的第一焦点F1前,在目镜L2的第一焦平面内成放大实像A′B′,再通过L2(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放大虚像A″B″。显微镜的角放大率等于物镜的横向放大率m1跟目镜的角放大率的乘积。M=l·25/f1.f2,式中l是镜筒长,f1、f2分别为L1、L2的焦距,各量都用厘米做单位。一般在显微镜的目镜与物镜上各注明5×、20×的字样,表示目镜的角放大率与物镜的横向放大率。显微镜还应有相应的分辨率。其分辨率决定于所用光的波长及物镜的数值孔径。波长越短,物镜的数值孔径越大,显微镜能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越小,即分辨本领越高(见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根据不同的用途,有多种类型的显微镜,如可看到立体像的双目立体显微镜、观察小至(5~10)×10-9米的微小悬浮质点的超显微镜、观察不透明标本的抛光平面用的金相显微镜、观察并测量透明标本用的干涉显微镜。还有紫外显微镜、红外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农业、地质、纤维及机械工业等。 显微镜Xianweijing用来观察微小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的光学仪器。主要由一短焦距的物镜和一焦距较长的目镜组成,分别固定在金属管的两端,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物镜和目镜都是由几个透镜适当配置而成的透镜组合,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如图所示。物体AB放在物镜下,位于物镜焦距以外,由物体发出的光通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A1B1,它位于目镜焦距以内,这时将A1B1看成是一个物体,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光经过目镜后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A2B2。它相对于物体AB是上下倒置、左右互换的。显微镜的放大率m=dL/f1f2,式中L为物镜到目镜的距离,d为虚像A2B2到目镜的距离,f1和f2分别为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最高可达3000倍,甚至能够把物体上相距2×10-5厘米的两点分辨开。若需要进一步提高放大率,就要利用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磁原理制成的,它的放大率可高达几十万倍,能够把相距比10-5厘米更近的两点清晰地分辨开。用它可以看滤过性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等。 显微镜一种使近而小的物体产生放大像的光学仪器。主要由一物镜和一目镜组成,它们分别装置在金属筒两端,其间距离可以调节。除了极廉价的显微镜外,物镜和目镜都是由几个透镜适当配置而成的透镜组合。有适合不同用途的多种显微镜,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农业以及矿冶、纤维等工业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