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晋阳古邑名。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春秋晋邑,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城。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晋赵鞅入晋阳叛乱。其后知伯联合韩、魏攻赵,围晋阳,魏、韩转而与赵联合,攻灭知氏,遂奠定三家分晋局面。战国时仍属赵,后被秦攻取。 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周初,周成王“相叶封侯”,叔虞受封于唐,即今太原附近。叔虞死后,子燮因国都傍于晋水,改国号为晋,都晋阳。据 《竹书纪年》载,此时的晋国已有华丽的宫室,但晋阳城规模不详。春秋战国时,赵简子家臣董安主持修筑晋阳城,宫殿以铜为主,以狄蒿苫楚为墙,坚固结实。赵简子死后,子赵襄子仍居晋阳。当时,晋国中知、赵、韩、魏四家并立,以知伯最强,强索属赵之蔡地,襄子不允,知伯联合韩、魏伐赵。晋阳城被困,三日不下,又放晋水灌城。围困了三年,晋阳城危在旦夕,襄子以 “唇亡齿寒” 之理游说韩、魏,韩、魏被说服,反击知伯,知伯大败。晋阳一役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秦攻占晋阳,建太原郡,晋阳为郡治。从此,晋阳又称太原。太原逐渐成为北方军事重镇。十六国时,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385),前秦苻登在晋阳建都,一年后,迁都雍 (今陕西凤翔县南)。南北朝时,晋阳为北齐、东魏陪都。北齐曾大力经营晋阳,修建了晋阳宫、大明宫、晋祠等建筑,其迹今已无存。隋代,因晋阳是隋炀帝的 “龙兴之地”,故对晋阳城更是大兴土木。隋在北齐晋阳宫外筑城,名曰“新城”; 又在新城之西造 “仓城”,并重新修建了晋阳宫。唐朝,升晋阳为太原府,定为北都,又称 “北京”。唐晋阳城分为都城、中城、东城三部分。都城位于晋水与汾水之间,又名西城,城中又有大明城、宫城 (新城)、仓城三城。晋阳宫在都城西北,周长2520步,墙高4丈8尺,宫南是北齐故宫。东城在汾水之东,为唐贞观十一年 (637) 修建。中城在都城、东城之间,跨汾河而建,又名连城,为武则天时修造。三城连为一体,合称“太原三城”,其范围已超出今日太原。五代时,后唐、后晋、北汉先后占据晋阳,后晋、北汉以此为都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979),宋灭北汉,晋阳城毁于战火。后宋人在原晋阳城北唐明镇重修城池,名阳曲城。宋嘉佑四年 (1059),阳曲城称太原府,此为今日太原市前身。太原在宋、明、清等朝一直被视为屏蔽中央的军事重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