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晏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56 晏婴?—前500

春秋时政治家。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时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其言行见于《晏子春秋》。他主张以礼治国,强调薄敛、省刑、任贤、爱民,以极谏名于后世,要求上不聋下不暗,听取下层意见。认为“天道不谄,不贰其命”,“何患于慧”,反对灾异、巫祝和祈禳。他提倡和、平,不反对天命论,又强调人的作用。认为“阴冰凝,阳冰厚五寸者,寒温节,节则刑政平,平则上下知,和则年谷熟”。其平为无过、无不及,和是相异的事物合而相济,“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在道德上,他强调节俭、力行、尽忠、勤勉、节欲、非厚葬等。

晏婴?—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取代。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

晏婴?—前500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思想家。姓晏,名婴,字仲。谥平,亦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官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在天道观上,他重人事,反对禳祈。他说: “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左传》昭公26年)注重实行礼治,他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女听,礼也。”(《左传》襄公22年)提出君德和臣德。认为君应“平其心”, “心平德和”,“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心平政成,“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左传》昭公20年)。以信为君德,他说: “君人执信”(《左传》襄公22年)。认为臣应与君和而不据。所谓和,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和与据不同,所谓据,是“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据是同,不是和。以恭为臣德,他说: “臣人执共(恭),忠信笃敬。”(《左传》襄公22年)在美德与功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以美德为本,用以规范利益上的竞争。他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左传》昭公10年)。以德制利谓之“幅利”。他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矣。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廌,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左传》襄公28年)今存《晏子春秋》为后人杂采晏婴事迹言行编辑而成。他的思想对其后儒家、墨家、法家都有一定影响。

晏婴? ——前500

字平仲。春秋时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省刑薄敛、节俭力行显于世。《晏子春秋》8篇215条,系后人追述他生前佚事及谏议言论的著作,全书故事生动,语言简练,多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奥的道理。晏婴的形象栩栩如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世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晏婴?~前500

春秋时政治家。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齐卿,以俭闻名。他强调节俭,薄敛,省刑,主张君臣“和”而不“同”,要求听取下层意见,认为“礼之可以为国”,反对灾异、巫祝和祈禳。唐以后,人多疑《晏子春秋》为后人采缀晏婴言行而成。

晏婴约前585—前500

齐相,政治家。字仲,谥平,亦称晏平仲。春秋末期东莱夷维(今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继父职,任齐卿,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节俭力行为世所重。为政薄赋敛,省刑罚,能体察民情,善讽谏君主,其为政之举,多通过衣食住行之具体细事诱发君主,然后得以推行。认为:“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二十一》)又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同上第二十二)对于祝宗鬼神,他持怀疑态度,认为神与民紧相联结:“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若“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则“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十》)若不修德政,依靠巫祝祈禳,只能是自欺欺人。表现了明显的无神论思想。司马迁慕其为人,愿“为之执鞭”(《史记·管晏列传》)。今存《晏子春秋》*集中记叙了晏婴一生的言行,旧题春秋晏婴撰,自唐柳宗元《辩晏子春秋》后,多疑为后人集缀晏婴言行而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