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济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普济寺

佛寺名。在浙江普陀县普陀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 (1080),原名宝陀观音寺,亦称前寺。是普陀三大寺之一。寺屡圮屡修。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 重建大殿,并御赐额“普济群灵”,故寺改名普济寺。在普陀洛迦山一带,早就流传着海上仙山观音菩萨显圣的传说。南宋时普陀山佛教各派统一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 正式规定各寺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普陀山遂成为观音菩萨道场。现存建筑主要为清雍正九至十二年 (1731—1734) 奉敕而建。规模恢宏,占地140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等,其他殿、堂、楼阁、亭台、廊庑总计有200余间。圆通宝殿为观音菩萨正殿,殿堂雄伟宽敞,正中供奉高8. 8米的毗卢观音彩塑金身,四周彩塑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造型典雅,神态各异,颇为生动。寺前巨大的莲花池,盛产五色并蒂莲。寺东南的多宝塔四面五层,太湖石建成,高32米,元正统二年 (1334) 建,是普陀山现存最早的建筑。

普济寺

位于普陀山灵鹫峰下。俗称前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30),名宝陀观音寺。南宋嘉定七年(1214)钦赐圆通宝殿额,并指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菩萨道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将原宝陀观音寺敕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屡毁屡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圆通殿,赐额“普济群灵”,自此称普济寺。今所见大殿,系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修。建筑面积达11400平方米,为普陀山最大一所寺院。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两侧有伽蓝殿、罗汉堂等建筑。寺前有海印池、御碑亭及多宝塔等古迹。前人颇多咏普济寺诗篇。天王殿前楹柱有联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普济寺

佛教活动场所。位于清水县贾川乡王寺村。始建于明初,有上殿、中殿、钟楼、鼓楼、佛堂、僧房等 40 余间,铜铸佛像 10 多尊,大小塑像13 尊。建寺之初,即有汉传佛教僧人常住。光绪十八年(1892 年)重建。民国后期,普济寺有驴和耕牛,耕地 60 多亩,参天古柏 15 棵。1989—1992 年,重建上殿和僧房。1994 年 9 月 5 日,正式批准开放。1995 年 10月宗教场所登记,寺院占地 1320 平方米,主殿普度宫 70 平方米,僧房 120 平方米,古柏 3 棵。寺内保存有释尊铜佛像、仁王佛像和木雕菩萨佛像各 1尊。

普济寺

中国佛教寺院。在浙江省普陀山灵鹫峰下。俗称前寺,是普陀山最早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修建时间尚难确定,但正式称寺,始于北宋神宗(1068~1085)时。明洪武中叶,寺被毁,明正德十年(1515)修复,后经几次修建,万历六年(1578)建天王殿,万历十四年(1586)建藏金殿53处,12年后遭火灾,4年后又重建。清朝遭海寇劫掠,多次修建,现存的规模为清康熙、雍正两朝所奠定,寺内有殿堂6进,房屋312间。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因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总占地面积26000 m2,全寺总建筑面积10400 m2。建筑总体布局,主殿均沿长达151 m的南北中轴线上布置,次殿对称排列于两侧。南端白山门起,经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狮子窟)等主要建筑,把中轴线分割为4组院落。山门外隔以横道,门前海印池一方,面积为76 m×32m,池中建八角亭,亭南为御碑亭,树有雍正御碑。寺东南有多宝塔,西南有牌坊。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