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晶体场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晶体场理论jingtichang lilun说明配位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 一种理论,有时也称静电场分裂。它是1929年前后H.贝特和J.范夫累克等人在研究过渡金属离子的磁性和可见光区域内配合物的d—d光谱而提出的 一种有关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理论。它认为处于配合物中心的过渡金属离子如 〔Cu(NH3)6〕 2+中的Cu2+由于受到其周围以一定对称性分布的配位体如 〔Cu(NH3)6〕 2+中的6个氨分子形成的静电场作用,原来能量相等的5个d轨道因空间伸展的方向不同,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不同,而发生能级分裂,有的能量升高,有的能量降低。这种能级分裂现象称之为静电场分裂。分裂的形式决定于配位体分布的对称性形式,分裂的大小决定于配位体所带电荷和远离中心离子的程度。根据晶体场理论,可以计算各种对称性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情况和能级相对大小,能较好地解释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分布和颜色及电子排布和磁性。如上述,〔Cu(NH3)6〕2+中的6个氨分子呈 晶体场理论有关配位化合物中化学键本质的理论之一。基本观点是,认为配位化合物中中央离子和配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来源于类似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用d轨道能级分裂和晶体场稳定化能等基本观点,解释了不少实验事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