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曹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曹禺1910—Cao Yu

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家庭环境使曹禺从小得以听到过“很多乱七八糟的事”,见到过许多后来出现在他剧作中的那种“高级恶棍、高级流氓”。家庭环境为曹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特殊的生活素材,并培养了他对戏剧的浓厚兴趣。1922年曹禺进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此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还多次参加当时很有影响的“南开新剧团”的演出,并于同时开始改编剧本,创作新诗和小说。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又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西方语言文学。这期间曹禺广为涉猎了欧美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希腊悲剧作家,以及莎士比亚、契诃夫和奥尼尔等著名剧作家的剧作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也同样深深地吸引并影响着他。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时,曹禺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四幕话剧《雷雨》,1934年剧本发表在巴金主持的《文学季刊》上。《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新文学以来的话剧创作开始走向成熟,整个话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的一所中学教英文。不久又回清华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理论。1935年夏他完成了第二部四幕剧本《日出》,1936年在《文学季刊》连载。《雷雨》和《日出》的发表与演出的巨大成功,立即引起了当时文坛的广泛注意和热情赞誉,一举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1936年曹禺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期间写下了他唯一的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剧本《原野》。
抗战爆发以后,曹禺以剧作投身抗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先后写下了《黑字二十八》(与人合作)、《蜕变》等剧本。1940年完成、1941年出版的剧本《北京人》,是曹禺的又一部重要代表作,剧本重新回到曹禺所熟悉的都市上层生活的题材,重新提出了反封建的深刻主题,艺术技巧也达到了更为纯熟的境地。1942年,曹禺成功地将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家》改编为话剧,为如何将小说改编为话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抗战胜利后他又创作了多幕剧《桥》和电影剧本《艳阳天》等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曹禺先后担任过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此外他还继续创作剧本,1954年完成了三幕六场话剧《明朗的天》,描写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1961年由他执笔,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完成了五幕历史剧《胆剑篇》,表现了坚持正义,不向挫折屈服的主题;1978年又完成了一部五幕历史剧《王昭君》,歌颂民族团结。
曹禺的剧作具有淳厚清新而又色彩浓重的艺术风格,他善于结构激动人心的尖锐强烈的戏剧冲突,善于表现深刻的悲剧主题,善于把欧洲近代剧作的艺术技巧加以民族化地创新和运用。曹禺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声誉。他的《雷雨》也是中学语文课本长期保留的重要篇目之一。

曹禺1910—Caoyu

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192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了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并开始写作尝试。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写出处女作话剧《雷雨》。后又在清华读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1936年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这一年写了剧本《原野》。抗战后随学校辗转长沙、重庆,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赴美讲学。解放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1934)描写了旧中国两个家庭和他们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塑造了周朴园、繁漪、周萍这样的典型形象。《日出》(1936)所写的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表现了日出之前上层社会的腐朽糜烂、尔虞我诈与下层社会的饥寒交迫、痛苦挣扎,塑造了陈白露、方达生等有血有肉的形象。《北京人》(1941)描写了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通过袁氏父女和象征性的北京人,意在由人类祖先的勇敢健康来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衬托出曾家那种消沉和无聊的气氛。《雷雨》还只是从侧面揭示出剥削阶级和旧制度的罪恶,《日出》则正面抨击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还体现出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北京人》是要否定黑暗的现实,引导人们走向未来。这些作品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把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纳入精心设置的结构中,由一个个紧张场面组成的情节链条把冲突推向高潮,人物性格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鲜明独特。语言洗炼流畅,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曹禺的这些作品,为现代文学剧本创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曹禺的作品还有剧本《原野》、《蜕变》、《桥》、《艳阳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历史剧《王昭君》、《明朗的天》等。散文集《迎春集》。作品收入《曹禺选集》。

曹禺

曹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湖北潜江人。曹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自幼爱好戏剧。他于192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当时曹禺曾经扮演过易卜生的著名戏剧《娜拉》、《国民公敌》和莫里哀的著名戏剧《悭吝人》等中的人物。1928年,曹禺考入南开大学,次年又转入北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继续学习,这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西欧古典戏剧,对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深厚的基础。曹禺大学毕业以后,曾到河北保定中学担任英语教员。1933年,曹禺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剧作《雷雨》。1935年,又创作了著名话剧《日出》。这两部深刻揭露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上层社会黑暗的戏剧一经公演,便立刻轰动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并就此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禺又创作了著名话剧 《原野》,同年夏天,曹禺来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曹禺于次年随校南迁至重庆,并担任文化界抗敌协会的理事,同时还兼任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这期间曹禺与宋之的合作改编了《黑字廿八》。1939年,曹禺在四川江安创作了《蜕变》,同年秋又创作了 《正在想》。1940年,创作了著名话剧《北京人》,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1942年,曹禺辞去国立剧专的教职,转到重庆复旦大学任教,同时将巴金的 《家》改编成话剧。不久又与焦菊隐 一起合译了 《安魂曲》,后又翻译了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46年,曹禺又创作了多幕剧 《桥》。同年与老舍一起应邀赴美国讲学。1947年,曹禺回国后便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曹禺曾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等职。1959年,曹禺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以后,曹禺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仍然勤于创作,这 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作品有: 剧本 《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等,还出版有《迎春集》,收入了这 一时期撰写的游记、杂感等文章。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曹禺1910~1997

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受继母影响,他自幼酷爱戏剧。他就读于南开中学时,参加南开新剧社。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河北保定明德中学、清华研究院,南京国立剧专任教,创作了《日出》、《原野》等剧本。抗战时期积极参加各种戏剧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曹禺应邀赴美讲学。1947年回国,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1949年,被选为全国文代会主席团成员,后就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20世纪60年代初期,曹禺创作了剧本《胆剑篇》。在十年动乱期间,他遭到迫害。“文革”结束后,继续创作,完成了剧本《王昭君》。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曹禺与其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终于拥有了与世界戏剧平等对话的剧作者和作品。他的《雷雨》、《日出》是50年来被上演最多的作品,享誉世界。他的作品情感奔放,戏剧性强,文字优美细腻,人物形象鲜明。《雷雨》被编入中学教材,成为戏剧范本。


《日出》

曹禺1910—

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自幼由家庭教师启蒙,学习四书五经,也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家庭的熏陶培养了他对文学和戏剧的兴趣,并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贫富悬殊的不平,对旧社会和旧家庭充满了憎恶。1922年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在老师引导下于1925年开始上台演戏,表演才能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同时他还改编剧本并尝试创作新文学作品。1928年他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西洋语言文学,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古希腊悲剧及莎士比亚、契诃夫、奥尼尔的作品对他以后的戏剧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33年他创作了处女作《雷雨》,经巴金先生的推荐,于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的问世,使中国有了足以与世界优秀剧作比美的话剧作品,是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1935年4月《雷雨》首次在日本东京演出,同年秋在国内上演,从此,《雷雨》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1935年夏,曹禺又创作了反映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黑暗现实的四幕悲剧《日出》。《雷雨》与《日出》的相继问世,震动了当时的剧坛,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表明他是一位有才能特点的戏剧家。1936年冬,曹禺又写出他唯一的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剧本《原野》。1937年抗日战争到1949年建国前,曹禺创作了《全民总动员》、《正在想》、《蜕变》、《北京人》、《桥》,改编巴金小说《家》为剧本,并创作了电影剧本《艳阳天》。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只是对光明未来的笼统希望,而是化作对社会黑暗势力的具体斗争,在艺术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尝试,不断开拓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作品的风格也由精雕细琢、浓艳繁丽向平易朴实、清淡隽永方面发展,在把外国戏剧技巧与民族传统戏剧表现手法相结合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建国后,曹禺担任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在从事大量社会工作同时,仍创作了话剧《王昭君》、散文集《迎春集》及和人合作的《胆剑篇》等。

曹禺

曹禺 (1910—1996),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青少年时期是在天津度过的。1922年秋进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话剧 《雷雨》。演出后引起轰动。
《雷雨》 不仅奠定了作者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1935年,完成了 《日出》。随后写成了《原野》,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一个传奇故事,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写情、写戏,把人的生活伸延到鬼的世界,以揭示天上、地下、阳世、阴间都没有 “公道” 和 “天理”。《原野》 中的人物造型、民俗风情、服饰色彩,都深受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影响,鲜明、浓烈。1938年春曹禺抵重庆,与宋之改编了宋之的等人集体创作的 《总动员》 为 《全民总动员》、《黑宗二十八》,动员全民抗战,反对败类、汉奸。1939年春,完成了构思已久的 《蜕变》。此后,又先后完成了剧本 《正在想》 的编写、《北京人》 的创作和 《家》 的改编。1942年,完成了巴金原著的长篇小说 《家》 的改编。剧本以觉新、瑞珏、梅表姐、鸣凤为主角,着重写旧礼教对青春和爱情的摧残。全剧是以觉新与瑞珏结婚开始,而以瑞珏夭折,觉慧出走结束。《家》 的改编得到了原作者巴金的欣然肯定,《蜕变》、《北京人》、《家》 是曹禺抗战时期的三部力作,也是曹禺创作的第二高锋。
1947年2月,曹禺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同时开始构思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它通过一个律师申张正义的故事,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种种黑暗,呼唤艳阳天。1950年、1952年他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随后完成了 《明朗的天》 的创作。作者虽满怀热情努力表现新的生活和他对生活的新认识,但在艺术没有突破和超越以往的创作。60年代初期,和梅阡、于是之一起,借古代 “吴越之争” 的故事,写了历史剧 《胆剑篇》。全剧气魄宏大,场面雄伟,有一种悲壮的美。“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1978年 《人民文学》 第11期发表了他的历史剧 《王昭君》,借宫廷之地实际上表现的是两个有抱负的孤寂的心灵,“长相知,不相疑”的爱情之歌。作者用喜剧形象,写出了后宫美人的千古悲剧。这是一个诗的形象。
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继承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吸收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的 《雷雨》 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 《日出》、《北京人》、《家》 也都是公认的杰出之作。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曹禺的作品,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 《雷雨》 和《日出》,是50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各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曹禺

曹禺 (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湖北潜江人。1928年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先后曾在河北保定一中任教,不久回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专攻戏剧。1934年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42年到重庆,曾任戏剧刊物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务。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1933年写成第一部剧作 《雷雨》,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优秀剧作。同年写出了 《日出》,1936年创作了《原野》。1940年创作的 《蜕变》,被戏剧家洪深称为 “十部必读的抗战剧本之一”。此后创作了 《北京人》。1942根据巴金小说改编四幕话剧 《家》。抗战胜利后写过多幕剧 《桥》 (未完成) 和电影剧本 《艳阳天》。建国后写了话剧 《明朗的天》; 同梅阡、于是之合作,由其执笔创作了历史剧 《胆剑篇》。1978年写了历史剧 《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 《迎春花》、《曹禺剧作选》。多部剧作被拍成电影、电视或在国外演出。

曹禺1910~1997

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生于天津一没落的官僚家庭。中学时参加过校剧团演出和改编剧本。入南开大学两年后转入清华大学,接触了欧美国家的大量戏剧名著。1934年发表的处女作《雷雨》,以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和高度典型化的性格刻画,深刻披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种种罪恶,轰动当时剧坛。次年又创作了第2部悲剧《日出》,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是对前者的超越。该剧将大都市下层人民的悲苦与上层人物的丑恶相对照,抨击了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它和《雷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1936年应邀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创作了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剧本《原野》。它用象征和表现主义手法,描写主人公仇虎与花金子的复仇悲剧,启示人们思索劳动人民解放的道路。抗战时期移居重庆,写有《全民总动员》 (与宋之的合写)、《蜕变》、《北京人》(1941)等剧。后者揭示了封建大家庭从政治经济到精神道德的全面崩溃,为其代表作之一。1942年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同名话剧,此后还编写过《正在想》、《镀金》、《桥》、《艳阳天》等话剧和电影剧本。建国后仍以高昂的创作热情,先后完成了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明朗的天》和历史剧《胆剑篇》、《王昭君》等。其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曹禺

曹禺(1910—1996),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青少年时期是在天津度过的。1922年秋进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话剧《雷雨》。演出后引起轰动。
《雷雨》不仅奠定了作者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1935年,完成了 《日出》。随后写成了 《原野》,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一个传奇故事,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写情、写戏,把人的生活伸延到鬼的世界,以揭示天上、地下、阳世、阴间都没有“公道”和“天理”。《原野》 中的人物造型、民俗风情、服饰色彩,都深受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影响,鲜明、浓烈。1938年春曹禺抵重庆,与宋之的改编了宋之的等人集体创作的《总动员》为《全民总动员》、《黑宗二十八》,动员全民抗战,反对败类、汉奸。1939年春,完成了构思已久的《蜕变》。此后,又先后完成了剧本《正在想》的编写、《北京人》的创作和《家》的改编。1942年,完成了巴金原著的长篇小说《家》的改编。剧本以觉新、瑞珏、梅表姐、鸣凤为主角,着重写旧礼教对青春和爱情的摧残。全剧是以觉新与瑞珏结婚开始,而以瑞珏夭折,觉慧出走结束。《家》 的改编得到了原作者巴金的欣然肯定,《蜕变》、《北京人》、《家》是曹禺抗战时期的三部力作,也是曹禺创作的第二高锋。
1947年2月,曹禺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同时开始构思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它通过一个律师伸张正义的故事,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种种黑暗,呼唤艳阳天。1950年、1952年他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随后完成了《明朗的天》的创作。作者虽满怀热情努力表现新的生活和他对生活的新认识,但在艺术没有突破和超越以往的创作。60年代初期,和梅阡、于是之一起,借古代“吴越之争”的故事,写了历史剧《胆剑篇》。全剧气魄宏大,场面雄伟,有一种悲壮的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了他的历史剧《王昭君》,借宫廷之地实际上表现的是两个有抱负的孤寂的心灵,“长相知,不相疑” 的爱情之歌。作者用喜剧形象,写出了后宫美人的千古悲剧。这是一个诗的形象。
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继承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吸收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 《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公认的杰出之作。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曹禺的作品,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各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曹禺

剧作家。1910年9月24日生,1996年去世。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自幼爱好戏剧。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参加《吝啬鬼》(《悭吝人》)、《国民公敌》、《娜拉》等外国名剧的演出,并开始从事戏剧创作。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完成第1部剧作四幕剧《雷雨》的创作,一鸣惊人。1934年,到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授。1936年创作四幕剧《日出》。同年秋,到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任教。1937年,创作三幕剧《原野》。抗战爆发后,随剧校转移到汉口、重庆、江安,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并继续从事创作。1939年,创作四幕剧《蜕变》。1940年,完成其巅峰之作三幕剧《北京人》。1942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四幕话剧。1944年翻译出版《罗密欧与朱丽叶》,1948年发表电影剧本《艳阳天》。1946年到上海,应美国务院邀请,同老舍一起赴美讲学1年。1947年,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创作并导演了电影《艳阳天》。1949年后,先后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为第1~6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届人大常委,第7、8届政协常委。后期完成了三幕六场话剧《明朗的天》(1954)、五幕史剧《胆剑篇》(合作,1960)、五幕史剧《王昭君》(1978)的创作。一生创作了近20部剧作,其代表作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