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飞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飞白书体名。笔画露白,似枯笔所写。相传东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当时正修饰鸿都门,工匠以垩(e)帚成字,蔡邕受到启发,归而作“飞白书”。《书断》:“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 ‘飞白变楷制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 ‘飞白’ 。”并在赞语中形容: “丝萦箭激,电绕雪纷。浅如流雾,浓若屯云。”北宋黄伯思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统将书画的干枯笔触称为 “飞白” 。 098 飞白辞格的一种,也称非别。指故意使用别(白)字或明知其错而实录援用的修辞方法。依所非不同,可有语音飞白、字形飞白、语义飞白、句子飞白等多种。如: “为哪死(维那斯)”,“嗨,原来如比(此)!真是一场虚惊。”“夜晚,靠一盏油灯,三根灯草,描红模子,写大字,或是朗诵 ‘一老人,入市中,买两尾鱼,步行回家’。我曾满怀疑虑的问父亲:‘为什么他买两尾就不许他回家?’惹得一家大笑。”(梁实秋《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飞白飞白是一种特殊风格的字体,特别是笔画中丝丝夹白,并有飞举的笔势。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这就是“飞白”得名的由来。据说“飞白” 是汉·蔡邕所创,有一次上朝看见工人修饰鸿都门,以白垩刷字,他回家摹仿,创造了 “飞白” 体。汉末魏初,曾有人用 “飞白” 体题写宫阙的匾额。初创时,飞少白多,全用楷法; 南齐·萧子云变为飞多白少,又用 “飞白” 体写小篆; 唐太宗、高宗用 “飞白” 体写行书、楷书;宋太宗、仁宗专用 “飞白” 体写草书; 清代 “飞白” 书各体齐备,张燕昌又取以用印。 汉·张芝草书 飞白一种书写方法、风格特殊的书体。笔画如断藕之丝,丝丝夹白,传为东汉蔡邕见工匠以刷白粉的帚子刷字,得到启发而创。今将书画中枯笔露白的线条也称“飞白”。 飞白修辞格的一种。明知其错而将错就错,有意运用白(别)字如实纪录,以收到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如“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睛,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 飞白在书法、绘画的笔划中夹有无墨迹的丝丝之白。此为书画用笔时,快速行笔,出现斑剥如蚀未及墨迹的空白,造成虚实多变的特殊艺术效果。似枯笔所书,传为蔡邕所创。宋·黄伯恩《东观余论》云“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故名。历代各体书法皆有飞白书,枯笔书指枯笔偶见露白,而飞白书丝丝夹白。 飞白 飞白马头部的别征之一。马额部中央由白毛构成的近似圆形的白斑称“星”。过小的白斑称飞白,是“星”中的一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