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不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不丹Bhutan南亚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面积46000平方公里。人口142万(1986年),不丹人占85%。喇嘛教为国教。首都廷布。北部高山区气候严寒,人烟稀少;南部山区气候湿润;中部河谷宜于农牧,人口集中。经济以农林业为主。 不丹全称不丹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南临印度,西接锡金,东部、北部与中国交界。面积4.7万平方公里,按地形可分为三大区; 南部山区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达5000—6000毫米。北部高山地区气候严寒,人烟稀少,海拔3000—7000米。主要河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莫曲河、库鲁河。人口130万 (1986年),主要是不丹族,约占全国人口的80%,其余为尼泊尔族等。西部不丹语“宗卡”和英语为官方语言。南部操尼泊尔语。居民多信奉喇嘛教。首都廷布。不丹政府于1974年10月决定对外开放,并设立旅游局。每年3—6月和9—12月是旅游旺季。 不丹亚洲南部内陆山国。全称不丹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东、西、北3面与中国接壤,南邻印度,西南界锡金。1907年12月17日建国。国土面积4.6万km2。人口60万(1997)。首都廷布。迄未与中国建交。但两国关系友好,边境地区一直保持安宁。全国一半领土在海拔3000m以上,有“山顶王国”之称。大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北部,海拔7000m,边境上的卓木拉日峰海拔7314m。中部为内喜马拉雅山地,大部海拔在1000~3500m。南部山势低下,海拔高度不到1000m,称亚喜马拉雅山地。气候受地形制约,垂直地带性明显。大致海拔4500m以上为永久积雪区;3500~4500m为高山草地带;2000~3500m为阔叶—针叶林带,树木茂密郁葱,约集中全国90%的森林资源。河谷区地势低洼,向阳面气候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在4℃以上;降水量可达1000~1500mm。南部山麓丘陵平原区,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在一些迎风坡地,雨量高达5000mm。经济以农、林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20世纪50年代实行土改以后,98%以上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住房,平均每户拥有土地1hm2多。1997/1998年度国内生产总值:133亿努扎姆,人均收入约578美元。1998年汇率:1美元=42努扎姆(不丹货币)。1993年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1%。1996~1997年度发电量为19.72亿kW·h。已通电的村、镇分别达到337个和39个。水电资源蕴藏量约2万MW。已开发约2%。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3.7万hm2。1993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3%。畜牧养殖较普遍。有牛约50万头、猪、羊约16万只。森林占全国面积的71%,1993年采伐木材160万m3。国内交通运输主要是公路。有公路3284.8km,其中柏油路面约2000km。有2个小型飞机场,帕罗设有国际机场,距首都廷布约55km。1995和1996年运送乘客分别为3万人次和3.5万人次。1997年旅游业收入为684.5万美元。实行免费教育,全国有各类学校322所,在校学生约1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72%。2002年人口约70万。国庆日12月17日。2003/2004财年国内生产总值7.04亿美元。经济增长率6.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69美元。2005年4月通货膨胀率5.37%。2003/2004财年失业率5.37%。电力、制造业、建筑业、农牧林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7.4%、22%、28%。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