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有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0 有若前518 —?春秋末鲁国人,有氏,名若。孔子晚年学生。其言论见《论语》。重视孝和礼,提出“礼之用,以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欲”,“信尽于义,言也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具有儒家的民本思想,曾力主鲁哀公实行10分税1的“彻”法,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子死后,孔门弟子因其 “状似孔子”而奉以为师。 有若春秋末期道德学家。姓有,名若。亦称“有子”。孔子弟子,小孔子33岁。孔子死后,同门弟子因他“似孔子”,欲师事之,由于曾参反对而作罢。在道德思想上,发挥孔子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和谐是礼的本质功能,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具体德目上,认为恭敬合于礼,“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同上)。认为道德亦可用于调整政治关系,“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同上)。他的道德思想对后世儒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若前518—?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姓有,名若,亦称有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对孔子思想学说理解较深,提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同上)等主张。或曰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独曾参反对。《论语》记事记言,对孔子弟子只有曾参、有若称“子”,可明其曾受到特别尊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