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朔方备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朔方备乘一名《北徼汇编》。边疆地理著作。清何秋涛 (1824—1862)撰。八十卷,首一卷。秋涛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进士,官刑部主事、保定莲池书院长,著《王会篇笺释》等书。此书原名《北徼汇编》,清帝赐名《朔方备乘》。成书于咸丰八年(1858),约八十二万字。何长旨在经世,体例略仿于正史,分圣训,述略、考、记、传、辑、图志、表等记叙汉晋至道光间有关我国蒙古、新疆至中亚、东欧等地区史实,尤详于俄罗斯,对其政治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细,但多为史料堆集。考订诸书,对艾儒略《职方外纪》、张鹏翮《使俄罗斯行程录》等近二十部著作均有补正,但有关各国地名、人名对译时多有失当。图说门附皇舆全图、中国与俄罗斯交界图等二十五幅,每图均有说明。于元代北边诸王及北方疆域详加考证,为本书一大特色,是研究元史及中西交通史重要史料。有光绪七年(1881)刻本、铅印本,光绪间宝善书局石印本,今有台北《中国边疆丛书》本。 朔方备乘清代西北史地志。初名《北徼汇编》。八十卷,又凡例目录一卷。清何秋涛编。何秋涛(1824—1862),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懋勤殿行走。后任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夙究心经世时务,擅长经史、律例及舆地之学。因有感于中国北部疆界与俄罗斯相邻,而诸家论述,未有专书,遂采集官书、正史、中外舆图及私家有关记载,编成《北徼汇编》六卷,后复增衍图说至八十卷,详记中国东北、蒙古、新疆以至中亚、东欧等地各国及清代中俄关系状况。咸丰帝闻知此事,命缮写进呈,赐名《朔方备乘》。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陷北京,进呈本毁于战火。吏部侍郎黄宗汉复取副本,欲重加抄写,未成而再毁于火。光绪间,其子何芳𥟂取出家存残稿,经黄彭年及畿辅通志局诸人按原目补缀排类,始复完备。刊后风行一时。另著有《一灯精舍甲部稿》、《王会篇笺释》、《校正元亲征录》等。 朔方备乘书名。清河秋涛撰。80卷。目录1卷。有咸丰十年(1860)刻本,光绪七年(1881)铅印本,台湾出《中国边疆丛书》本。原称《北徼汇编》,后增加图说、图表。咸丰帝赐名《朔方备乘》,为地理书。书卷首列有圣训、圣藻、圣武述略。其他各卷记叙汉魏隋唐至道光间,有关我国东北、蒙古、新疆至中亚、东欧、俄罗斯等地区史事,对元代北边诸王疆域、界碑考证尤详。是研究汉唐以来中西交通、中俄关系史的重要资料。书中叙东北边疆各族清初内附情况,其中包括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族。 朔方备乘八十卷。清何秋涛撰。何秋涛(1824—1862)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年间考取进士,授刑部主事,曾主讲于保企莲池书院。何秋涛关切时政,尤重边疆史地研究,曾撰写《北徼汇编》记述上自汉晋下迄道光时期,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史地,详陈中俄关系。咸丰帝赐名为《朔方备乘》,亦即《朔方传乘》。何秋涛另著有《校正元圣帝亲征录》等书。《北徼汇编》原为六卷,咸丰八年进呈皇上得赐名后不久即散之,吏部侍郎黄宗汉因取副本,拟更缮进,又毁于火。后来何秋涛之子又奉具残稿,历十年次第刊行。《朔方备乘》是当代官书,以历朝正传为据论证古迹;参照中外舆图以订山川,搜稗官外以的资考证。凡为考为传为纪事,自汉晋隋唐,迄于明季,又自清康熙乾隆,迄于道光,代为之图,各为之说。另外作者还考订诸书的正误,论证详核,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此书有光绪七年刻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