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朗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朗格1828—1875Friedrich Albert Lange

德国哲学家,早期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以生理学唯心主义立场来论证和发挥康德的哲学,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是由人的生理组织构造决定的。康德的“自在之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类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极限概念”,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主张社会改良主义,认为人类的天职在于创造一个伦理的理想世界,反对暴力革命论。他的学说对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唯物主义史》、《逻辑论文集》等。

朗格1828—1875Lange,Friedrich Albert

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早期主要代表。1828年出生于图林根附近一个新教神学教授家庭,曾受教于苏黎世大学和波恩大学。1851年起在波恩大学和杜伊斯堡文科学校任教,讲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唯物主义史等。1861年投身于政治活动并参加工人运动,做过多年报社编辑。晚年任教于马堡大学,以讲授席勒的哲理诗自慰。
朗格的主要哲学观点是认识论中的生理决定论。他认为,感官生理学的发展证实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古老箴言。世界作为我们的表象,是由人的生理组织决定的。唯物主义只适用于感性经验领域,对于人的认识活动来说,自在之物不过是一个限界概念,正如对鱼的活动来说,池岸是一个极限一样。
朗格把唯物主义同庸俗唯物论的物质享乐主义混为一谈,这导致他在伦理观上对唯物主义做了许多不适当的指责。他认为人类的理想世界先天地植根于人的生理组织之内,要达到这一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道德理想,就要实现社会主义。但他反对暴力革命的理论,主张走社会改良主义的道路。朗格的伦理社会主义思想对后来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西南学派以及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著作:《论工人问题》(1865)、《唯物主义史及对其当前意义的批判》(上、下卷,1866, 1875)、《穆勒对社会问题的看法》(1866)、《逻辑学研究》(1877)。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