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朗诵诗运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朗诵诗运动langsongshi yundong在抗日战争时期掀起的一次诗歌大众化运动。早在抗战前,中国诗歌会便首先提倡诗歌朗诵运动,但限于主客观条件,因而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抗战爆发后,在诗歌要面向大众的潮流影响下,诗歌朗诵运动重新得到重视。吕骥、锡金、高兰、朱自清等人从理论和创作上开始了对朗诵诗的探讨。1938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首次朗诵了柯仲平和高兰的诗,得到好评。于是朗诵诗便从武汉开始蓬勃地展开。冯乃超在《时调》创刊号上发表的《宣言》,可以说是诗歌朗诵运动倡导者的“宣言”。还出版过朗诵诗专集,高兰的《朗诵诗集》。武汉失陷后,诗歌朗诵运动一度在重庆出现,光未然、徐迟是这次运动的推动者;由“文协”发起组织一部分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工作者,举办诗歌朗诵会,组成诗歌朗诵队。这个运动从一开始就影响到延安、昆明等地。从延安出发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了诗歌朗诵队,在前线表演。延安的新诗会曾致力于诗歌朗诵运动,各种集会上也出现朗诵诗节目。甚至在抗战后期,在昆明等地,也曾有过热烈的诗朗诵运动,闻一多、朱自清都积极参加了这个运动。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对于扩大诗的影响,推动诗歌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它始终未能真正为广大劳苦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主要只在知识分子中间流行,而且作品往往缺少艺术加工,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朗诵诗运动抗战时期的诗歌大众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作家深入生活,诗歌面向大众化的潮流影响下,诗歌朗诵运动重新受到重视。吕骥、锡金、高兰、朱自清等撰文进行了探讨。同时开始进行实践。在1938年10月武汉召开的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首次朗诵了柯仲平和高兰的诗,在文艺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冯乃超在《时调》创刊号上发表的宣言,可以说是朗诵诗运动的宣言。提出了“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从此这一运动在武汉蓬勃开展起来。高兰出有专集《朗诵诗集》。艾青写了著名的朗诵诗《反侵略者》。后来,朗诵诗运动风行波及到重庆、延安和昆明等地。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歌词,曾以朗诵诗形式,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这次朗诵诗运动,对于扩大诗歌的影响,推动诗歌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