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杂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00 杂剧

见27099戏曲舞蹈。


031 杂剧

宋、元间成熟的一种戏曲形式。其名始见于唐代李德裕《李文饶集》:“杂剧丈夫”一称,属“音乐伎巧”类,如何表演,不详。宋以来,杂剧用以概指滑稽戏、傀儡戏、皮影、说唱、歌舞、杂技、武术等“诸般伎艺”,有时也作单独节目演出。南渡后,杂剧渐居诸艺之上,耐得翁《都城纪胜》说:“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其表演,通常分为两段:首段称“艳段”,取生活中“寻常熟事”作为开场;接下去才扮演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称 “正杂剧”。之后,尚可加演“散段”(或称“杂扮”),多为滑稽调笑,以助余兴。宋杂剧中有角色分工,如末泥、引戏、副净、副末,或加装孤等,共四、五人。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记有宋杂剧演出剧目280个。如 《莺莺六么》、《西子薄媚》、《食店梁州》等,曲调多取自唐、宋大曲或词调,也有的出于说唱音乐。大约在借鉴诸宫调联套形式之后,才逐渐形成像元杂剧那样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
元杂剧亦称元曲或北杂剧。与宋杂剧、金院本一脉相承。所用音乐概出北方,故称北曲。其结构,通常是一本戏分四折,外加一“楔子”。各折自成一个套曲,分属不同宫调,音乐色彩有较强对比。全剧由主角一人主唱,配角一般不唱,只作说白。剧本,由男主角(称正末)主唱的称“末本”;由女主角(称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元杂剧作家与作品,仅见于钟嗣成《录鬼簿》的就有90余人,作品450余种。如关汉卿的 《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为后世各剧种所吸收,至今搬演不绝。明初,杂剧被用作供奉宫廷,去生活渐远,加之艺术上较少更新,遂导致这一剧种的衰亡。

杂剧zaju

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各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宋、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产生于金末元初,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杂剧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元末开始衰微。
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杂剧有严格的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也可以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不能换调,曲文只能用一个韵脚。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用以介绍故事的由来,也可以在折与折之间演出。角色分末、旦、净三大类,每类中又可根据人物身分分正末、外末、小末;正旦、外旦、搽旦等。杂剧采用一人主唱方式,由正旦或正末一人独唱,其它角色只有说白,不能歌唱。杂剧又根据主唱人分为“旦本”和“末本”。

杂剧

是由“院本”和“诸宫调”发展演变而来,并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古代戏剧形式,为戏剧文学的一个类型,由于杂剧盛行于元代,因此又有“元杂剧”之称。“院本”为金、元时期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是向元杂剧过渡的一种戏剧形式;“诸宫调”为金、元时期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以说唱长篇故事为主,并综合院本等说唱艺术的特点,发展演变为元杂剧。戏剧的基本要素是戏剧冲突,要求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之中和演出时间之内,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并从中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生活,激发观众在感情上的响应,最终达到戏剧艺术的欣赏、教育与娱乐目的。杂剧全部采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 一个人独唱全剧,在结构形式上有 “本” 和 “折” 之分,多者为 一至两本,每本的故事情节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也可相互连接。每本中又包含有四折,有的另加楔子的则为五折,每折用同一 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进行演唱。由于杂剧多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因此杂剧的作家也多为北方人士,如元代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都是著名的杂剧作家。

杂剧

古代戏剧名。晚唐时已有此名。北宋时,为夹杂于百戏当中的一个滑稽诙谐的节目,一说是当时这类表演已联系到歌舞、杂技等其他表演,故称“杂剧”。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常多指元杂剧。

杂剧

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一种,盛行、成熟于元代,成为当时北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又专称 “元杂剧”。元杂剧渊源于前代的各种歌舞乐曲、讲唱文学和原始戏剧,在宋杂剧和金院本、诸宫调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它把歌曲、舞蹈、宾白、杂技以及动作神态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它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能够更为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杂剧是由曲词、宾白、角色、动作等部分综合而成的。曲词指乐曲和唱词,是杂剧中的歌唱部分,以散曲中的套曲组成。它全用北方曲调,由某个主要角色独唱至终。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情,此外还可以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曲词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宾白就是台词,即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故云宾白。宾白有韵语,有散语。韵语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民间顺口溜。宾白又可分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 (即唱词中间插入的说白) 等不同形式。宾白的主要作用是叙事,或交代故事情节,或介绍人物身分,还可以讽刺、逗笑,调节剧场气氛,表现人物个性,是杂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宾白主要运用当时北方的口语写成。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相当于京剧的“生”。男主角称 “正末”,其他男角则称“副末”、“冲末”、“小末” 等。旦是女角,女主角称 “正旦” 其他称 “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花旦”等。净专指那种刚强、凶恶或滑稽可笑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一般为男角,也有女角。除这三种以外的其他角色统称为“杂”,包括孤 (官员)、孛老 (老头儿)、卜儿 (老妇)、徕儿 (小孩子)、细酸 (穷书生)、邦老 (强盗、流氓) 等等。
元杂剧的动作表演叫做 “科”,包括演员的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如 “舞科”、“做悲科”、“雁叫科” 等。根据脚本的这些揭示,由演员做出相应的表演,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一般为 “四折—楔子” 体制。一折便是—幕,元杂剧一般为四折,个别也有五折、六折的。一折又可分为若干场,分场以全部演员下场、舞台出现空场为准。“折”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折一般用一个宫调,相当于一组套曲。一般的习惯,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正宫或南吕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第四折多用双调。从音乐上看,四折组成的一本杂剧就相当于一个诸宫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的短小的独立段落,一般是在第一折的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相当于 “序幕”; 也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 “过场戏”。一本杂剧一般只用一个楔子,少数有两个楔子的,也有不用的。楔子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只用一二支带过曲,一般由非主角演唱。而其他四折则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唱到底,其中的 “正末” 主唱的剧本叫做 “末本”,由“正旦” 主唱的便叫 “旦本”。元杂剧的伴奏乐器,以笛、鼓、板、锣为主,或加上琵琶、筝一类弦乐弹拨乐器。
元杂剧有自己专门演出的场所,城市里称为 “勾栏” (剧场),农村中叫 “庙台” (戏台)。演出在有前后台的舞台上进行,中间有幕幔隔开。没有布景,全靠演员虚拟的表演或台词来表现。有一定的道具,称为 “砌末”。杂剧剧本的末尾还有几句对话,称为 “题目” 和 “正名”,以提示和介绍全剧内容,元杂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真正开始,开辟了中国民族戏曲的新纪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杂剧

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一种,盛行、成熟于元代,成为当时北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又专称“元杂剧”。元杂剧渊源于前代的各种歌舞乐曲、讲唱文学和原始戏剧,在宋杂剧和金院本、诸宫调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它把歌曲、舞蹈、宾白、杂技以及动作神态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它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能够更为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杂剧是由曲词、宾白、角色、动作等部分综合而成的。曲词指乐曲和唱词,是杂剧中的歌唱部分,以散曲中的套曲组成。它全用北方曲调,由某个主要角色独唱至终。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情,此外还可以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曲词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宾白就是台词,即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故云宾白。宾白有韵语,有散语。韵语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民间顺口溜。宾白又可分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 (即唱词中间插入的说白)等不同形式。宾白的主要作用是叙事,或交代故事情节,或介绍人物身份,还可以讽刺、逗笑,调节剧场气氛,表现人物个性,是杂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宾白主要运用当时北方的口语写成。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相当于京剧的“生”。男主角称“正末”,其他男角则称“副末”、“冲末”、“小末”等。旦是女角,女主角称“正旦”其他称“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花旦”等。净专指那种刚强、凶恶或滑稽可笑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一般为男角,也有女角。除这三种以外的其他角色统称为“杂”,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孩子)、细酸(穷书生)、邦老(强盗、流氓)等等。
元杂剧的动作表演叫做“科”,包括演员的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如“舞科”、“做悲科”、“雁叫科”等。根据脚本的这些揭示,由演员做出相应的表演,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一般为 “四折一楔子”体制。一折便是一幕,元杂剧一般为四折,个别也有五折、六折的。一折又可分为若干场,分场以全部演员下场、舞台出现空场为准。“折”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折一般用一个宫调,相当于一组套曲。一般的习惯,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正宫或南吕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第四折多用双调。从音乐上看,四折组成的一本杂剧就相当于一个诸宫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的短小的独立段落,一般是在第一折的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相当于“序幕”;也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戏”。一本杂剧一般只用一个楔子,少数有两个楔子的,也有不用的。楔子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只用一二支带过曲,一般由非主角演唱。而其他四折则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唱到底,其中的“正末”主唱的剧本叫做“末本”,由“正旦”主唱的便叫“旦本”。元杂剧的伴奏乐器,以笛、鼓、板、锣为主,或加上琵琶、筝一类弦乐弹拨乐器。
元杂剧有自己专门演出的场所,城市里称为“勾栏” (剧场),农村中叫“庙台” (戏台)。演出在有前后台的舞台上进行,中间有幕幔隔开。没有布景,全靠演员虚拟的表演或台词来表现。有一定的道具,称为“砌末”。杂剧剧本的末尾还有几句对话,称为“题目”或“正名”,以提示和介绍全剧内容,元杂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真正开始,开辟了中国民族戏曲的新纪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