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杂言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47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长短间杂,最短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 杂言诗zayanshi古代诗体名。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齐,篇中句数不限。最早见于先秦,《诗经》中的《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种诗体在汉乐府民歌中大量出现,代表作如《战城南》、《有所思》、《孤儿行》等。其句中字数从一字到九、十字不等,可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灵活变化句式和韵脚,杂以散文句法,形式灵活自由。后代诗人往往学习这种形式进行创作,著名作品有李白《蜀道难》、杜甫《兵车行》、欧阳修《食糟民》等。 杂言诗诗体名。古代诗的一种。诗的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的为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杂言诗最早见于《诗经》,《楚辞》也是杂言诗。对于这类杂言诗,不管诗句多少,句式长短,一般都称为古风、古诗或古体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杂言。”徐师曾《文体明辨序目》: “杂言古诗。按古诗自四、五、七言之外,又有杂言,大约与乐府歌行相似而其名不同,故别列为一体,以继七言古诗之后,庶学者知所辨焉。” 杂言诗诗体。最初出于两汉乐府,是古体诗的一种。每句字数不一,长短相杂,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句式变换及用韵都很自由,有时还可夹用少数散文句式。 杂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源于两汉乐府歌辞。句子长短不齐,形式较为自由。一般以三、四、五、七字句相间杂者为多。用韵也较自由,有时韵散夹杂,不拘一格。后世文人也多用杂言诗体写作古题乐府,及由古乐府变化而来的长篇歌行。如唐代杜甫的 《兵车行》,李白的 《蜀道难》 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