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如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杜如晦585—630唐代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唐高祖平京城,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为从事中郎。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 ),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制度,时称“房杜”。《旧唐书》本传说他“好谈文史”,《新唐书》本传说他“喜书”。《法书论》说他于楷、隶、草法,亦有深意。 杜如晦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隋末任滏阳尉,后弃官归里。高祖平京师,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与房玄令等策划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取得帝位。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令共掌朝政。贞观四年(630年)卒。 杜如晦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父祖世代为官。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初任秦王府兵曹参军、陕州总管府长史,后迁陕东道行台司勋郎中。曾随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并助其取得帝位。是参与谋划的重要人物之一。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死后徙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订典章制度,时人号称“房、杜”。 杜如晦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性格豪爽,多谋善断。隋末补滏阳尉,弃官而去。唐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进为天策府中郎将,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贞观初官至尚书右仆射,兼管吏部铨选。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厘定各种典章制度,人称“房杜”,有“房谋杜断”之说。 杜如晦585~630唐朝初年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如晦自幼好学,喜谈文史。隋大业中,补滏阳县尉,不久弃官回乡。唐武德元年(618年),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迁陕州总管府长史,后调为秦王府府属。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四年(622年),任天策府从事郎中。参与策划 “玄武门之变” ,并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即位后,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629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同年冬,患病解职。四年(630年)三月去世。如晦为相时,与房玄龄配合默契,同心辅佐,玄龄善于谋划,如晦长于策断,故有 “房谋杜断” 之说。“房、杜” 并称,被后人称为良相典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