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杨慎1488—1559Yang Shen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1488~1559明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父杨廷和为当时名相,以诛权宦刘瑾,名震当时。慎性刚直,幼年警敏,文才出众,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称其才。入京赋《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赏而收之门下。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立,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因所谓“议礼”事件杨慎被杖谪云南永昌,永远充军,居云南30余年,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做出一定贡献。 杨慎1488—1559明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正德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以“大礼”之议得罪下狱,杖谪云南永昌,永远充军。有著作百余种。诗文早年即有名,曾受业李东阳门下,诗风前后明显不同,陈田在《明诗纪事》中说其诗“早岁醉心六朝”,“晚乃渐入苍老”。又能词、曲。后人辑其著作之重要者为《升庵集》八十一卷、《升庵遗集》二十六卷。 杨慎1488—1559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号升庵。自幼奋志苦读,足不出户。十一岁能诗,十二岁作文、论。人以神童视之。十四岁师从福建魏浚习举子业。正德二年,于四川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主考官得其试卷,已置首选,卷偶失烛,遂下第。入国学,已而历事礼部,周旋终日不倦。六年会试,名列第二,廷试第一。擢翰林院修撰。十二年为殿试读卷官。同年因谏阻武宗出游未成,乃以养疾乞归。世宗即位,改经筵讲官。嘉靖二年(1523),纂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三年,两上议“大礼”疏,与同僚伏左顺门力谏,帝命执首事者下狱,他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益暴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削籍,遣戍云南永昌卫。乃游历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致力于音韵、诗文、地理、民俗等方面之著述。除诗文外,有杂著一百余种。著有《升庵集》、《丹铅余录》、《广夷坚志》、《古今谚》、《诗话补遗》、《风雅逸篇》、《滇载记》等。 杨慎杨慎1488—1559明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认为“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升庵诗话》),所以他论文,如其论诗,主张性情感悟之说。他认为对于美的欣赏和创造,不仅在于艺术技巧的钻研把握,而且更在于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于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境界的某种领悟。他说“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 (《琐语》)但综其所论,仍偏重于文辞、结构的分析评判。他既提出“辞尚体要”之说,排斥浮夸繁冗之习,又强调“辞达”,勿为浅陋(《辞达》),并从审美的角度品评高下:“论文者当辨其美恶,而不当以繁简难易也”(《论文》)。提倡为文新鲜拔俗,极错综震荡之妙;陈言务去,免泥古寡陋之讥。对宋明理学,多有嘲讽,斥之为“陈陈相因”,“红腐不堪”(《陆韩论文》)。他的诗文理论及其创作实出李东阳指授,他努力在道学家与古文家的散文美学之间另辟蹊径,在前七子倡言复古、海内风靡之时,能独立超然于纷杂宗派之外,卓然自成一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文虽不及其诗,然犹存古法,贤于何(景明)、李(梦阳)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正德六年(1511)举进士第一,授修撰。世宗即位,充经筵讲官。其父杨廷和,时任首辅,因议礼触世宗,辞官归里。慎与同列执前议极谏。世宗命执首事者下狱。慎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愈怒,悉下诏狱廷杖。慎罢官后遣戍云南永昌卫。天启中卒,追谥文宪。慎投荒后专心治学,博览群书,其记诵之广,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惟其务博,故时有粗疏之处;而争强好胜,说有窒碍,便不惜伪造古书以济之,更为识者诟病。慎才气横溢,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能诗文。诗虽不专主盛唐,但仍有拟古倾向;贬谪之后,特多感愤,非为文造情者可比。散文属词雅洁,成就在同时的李、何之上。亦擅词及散曲,对民间文学也颇重视。生平著作达100多种,万历中四川巡抚张士佩辑为《升庵集》。田汝成(约1540前后在世)字叔禾,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广西右参议分守右江,政绩卓著。累迁福建提学副使。归田后游览名山,以风流自赏。汝成博学,工诗及古文,尤善叙述。有《田叔禾集》、《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等。。 杨慎1488~1559明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明宰相杨廷和的儿子,出生于北京城。少聪颖好学,11岁能作诗,12岁作 《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呼为“神童”。明正德六年 (1511年) 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参与校订《文献通考》,修纂 《武宗实录》 等,并担任给皇帝论经讲史的 “经筵讲官”。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忠耿为国,才华出众。嘉靖元年(1522年) 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 (1524年) 为翰林学士。为争大礼,与群臣谏世宗,带领一批忠直大臣在皇宫左顺门 “撼门大哭,众皆哭,声震阙廷”,以示抗暴力、暴君。世宗大怒,两次廷杖,继遣戍云南永昌卫 (今云南保山县)。同年秋,在妻黄娥的陪同下离京,南行时年37岁,遭贬逐至72岁去逝,整35年未得 “赦免”。只有其父杨廷和死时,才获准回川奔丧。从此或在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最后死于遣戍之地。报国无门,铸成为明代学者、文学家、诗人。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其诗有拟古倾向,多感愤之作。又能文词及散曲,对民间文学颇重视。其论古考证之作,范围极广,也时有疏失。著作宏富,诗文外杂著至100余种,有《升庵集》81卷、《外集》 100卷、《遗集》26卷及杂著多种,其《丹铅杂录》、《续录》、《余录》等尤为著称,后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异,分类合辑,署为 《丹铅总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