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枚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2 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后又为梁孝王客。武帝继位后,以安车蒲轮征入京,死于途中。有赋9篇,今存《七发》等3篇。原有集,已散佚。近人辑有《枚叔集》,而以《七发》最为著名。《七发》虽未以赋名,却已形成了汉赋的体制,全篇以主客反复问答的体制演成为铺叙的形式,语言长于夸张和铺排,是汉代新体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枚乘?—约前140MeiCheng西汉文学家。字叔。淮阴(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人。早年为吴王刘濞侍中,吴王欲谋反,枚乘上书劝谏,不听,遂去吴,归梁孝王刘武门下。后再次上书谏吴王勿反。景帝时征拜弘农都尉,称病离职,仍为梁孝王门客,与诸文士交游,最负文名。武帝继位,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接他入京,因年老,死于途中。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人。西汉初年著名辞赋家。早年为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刘濞欲谋反,枚乘上书谏阻,吴王不纳,他就离开了吴国。吴平后,汉景帝召为弘农都尉,他不愿为郡吏,以病去官,投奔梁孝王刘武的宫廷,做文学侍从。孝王死后,他返回故乡。汉武帝刘彻为太子时已闻乘名,即位后,乘已老,即以“安车蒲轮”征召他到长安去,在途中病死。《汉书·艺文志》载乘有赋九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七发》等辞赋三篇和《谏吴王书》等散文两篇。《七发》对汉赋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世不少作家相继仿《七发》而作,以致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七体”赋。 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因劝阻刘濞谋反而不纳,遂至梁,为梁孝王刘武宾客。吴楚七国之乱,再上书刘濞罢兵,仍不果。有赋9篇,今存3篇。《七发》为其代表作,是骚体到赋体的承先启后之作。后世仿作很多,如《七激》、《七兴》、《七辩》、《七启》等。近人辑有《枚叔集》。 枚乘枚乘?——前140年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辞赋家,是大赋体的“奠基者”。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濞企图谋反,他上书劝阻,不被采纳。后为梁孝王刘武宾客。景帝曾召拜他为弘农都尉,不受。汉武帝即位,他应召去京师,因年老力衰,死于途中。有赋九篇,今存《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3篇,后2篇疑是伪作,《七发》为其代表作,全文二千多字,文章气象开阔,铺写细腻,含义深刻,是从骚体到赋体的承前启后之作,也是标志汉代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对辞赋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辞赋家仿作的很多,有“七体”之目。原有集,已佚,近人辑有《枚叔集》。 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文景时,先为吴王刘濞的郎中,后为梁孝王刘武的门客,以善作辞赋著称。武帝继位,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相招,但他年纪太大,中途死去。作赋7篇,今存3篇,其中惟《七发》可信出自其手。是篇虚拟楚太子与吴客二人,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问,以七事启发太子,故赋名《七发》。《七发》在艺术上具备了“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的特点,开启了汉赋的铺张扬厉之风,因此在赋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后世将他与另一赋家司马相如并称“枚马”。枚乘以后,模仿《七发》结构体制者甚多,形成赋中的所谓“七体”。另有散文《谏吴王书》、《重谏吴王书》,亦富文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