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枢密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枢密院官署名。五代后唐改崇政院为枢密院,此后历代沿置,至明代废。掌总国家军机政务。《宋史·职官志二》:“枢密院:掌军国机务、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大事则禀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则拟进,其付授者用札。先具所得旨,关门下省审复。面得旨者为录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惟以白纸录送,皆候报施行。其被御宝批旨者,即送门下省缴复。应给诰者,关中书省命词。即事干大计,造作、支移军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军、三路沿边帅臣、太仆寺官,文官换右职,仍同三省取旨。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院在中书之北,印有‘东院’、‘西院’之文,共为一院,但行东院印。而职事条目颇多。神宗初政,乃省其务之细者归之有司,而增置审官西院,专领阁门祗候以上至诸司使差遣。官制行,随事分隶六曹,专以本兵为职,而国信、民兵、牧马总领,仍旧隶焉。旧分四房:曰兵、曰吏、曰户、曰礼,至是厘正,凡分房十;其后,又增支马、小吏二房。……枢密使、知院事、同知院事、枢密副使、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大祭祀则迭为献官。” 枢密院官署名。五代后梁时建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沿后唐旧制设置,为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出纳机密命令,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合称“二府”。“掌兵籍、虎符”,有调动兵马之权,但必由皇帝批准,令下殿前司,方可调动。宋初,其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资历浅者则称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一般由文臣担任,以文制武;入朝奏事,与中书省长官先后上殿,彼此不通消息,以利加强皇权。仁宗庆历间(1041—1048)以前,其长官与宰相互不兼任。庆历间,对西夏用兵,为统一指挥,命宰相吕夷简、章得象兼枢密使。神宗初年,对西夏战争结束,乃罢兼枢密使。熙宁元年(1068年),并置枢密使、副使与知枢密院事、同知院事。元丰五年(1082年),置枢密使及副使,定置知枢密院事与同知院事二人。南宋建立之初设御营使,由宰相兼任,实际取代枢密院长官成为最高军事统帅,枢密院形同虚设。建炎四年(1130年),“罢御营使及其官属,以其事归(枢)密院”,才又名符其实成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知枢密院事。绍兴七年(1137年),复增设枢密使为长官,枢密副使等为副长官,仍以宰相兼任,其后或兼或否。自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始,宰相兼任枢密使,“遂为永制”,二者在实际上已合为一体,事实上已废除了由“二府”分掌文武二柄的旧制。主官次官之下设都承旨、副都承旨,参用文武,为内部总务长,承宣旨命,统领院务。其下又有检详官、计议官、编。 枢密院官署名。唐宪宗元和 (806—820) 中正式设置枢密使 (内枢密使),左、右各置1员,以宦官刘光琦、梁守谦为之。不置司局,掌承受表奏,出纳王言,与宰臣共参国政,参与延英议政 又于堂状后帖黄,更改诏敕。天祐二年 (905) 废枢密使。五代置枢密院,以士人充使。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907) 以其职归崇政院。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置枢密院、以宰相兼枢密使。后晋高祖天福四年 (939) 罢,出帝开运元年 (944) 复置。宋沿五代之制,置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与中书分掌军政。初设枢密使、副使为长贰,仁宗庆历 (1041—1048) 以来以宰相兼使。或置知枢密院,同知院,官资浅者则称枢密直学士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熙宁元年(1068) 并置使、副使与知院事、同知院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定置知院事与同知院事2人。南宋复置枢密使,多以宰相兼任。辽分为南、北院,北院掌兵机、武诠、群牧之政,南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又有听讼之权。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同知枢密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僚佐有都承旨、副承旨、林牙、知院帖黄等。又各以中丞司为隶属机关,置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左、右中丞等。北枢密院多以宗室或后族任之。金朝太宗天会二年(1124) 因伐宋改置 “都元帅府”,废帝天德三年(1151) 置枢密院。章宗泰和 (1201—1208) 间每行兵即为元帅府,兵罢则复为枢密院,设枢密使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经历等。哀宗天兴元年 (1232) 并枢密院归尚书省,以宰相兼院官。又于全国重要地方置行枢密院。元世祖中统四年 (1263) 置,后定置知院,同知,副枢、佥院、同佥、院判、参议、经历、都事等,又领客省使、断事官,迂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 枢密院❶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官署名称。始于后唐,废于明代。 枢密院官署名。五代后唐改后梁崇政院而设。宋沿置,掌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与中书省合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及汉人枢密院。职掌分别相当于兵部、吏部事及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除枢密院外,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废。 枢密院Privy Council即加拿大女王枢密院。在1867年制定的宪法法案基础上建立。作用是为王国政府献计献策。枢密院顾问为终身制,由总理、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各省总理、前任和现任联邦内阁大臣和上、下两院的议长推荐,总督批准。 枢密院某些君主制国家君主的咨询机关。通常由贵族、高级官吏等组成,其职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沙皇俄国于1726年设立最高枢密院,居于参政院和各行政部院之上。日本从188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枢密院则是天皇的咨询机关。现在的泰国的枢密院是国王的咨询机关。在英国,枢密院的名称始于15世纪亨利六世时期,至1540年正式成为辅佐英王处理政务的机构,不再只是起咨询作用,而是参与国家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政治案件的审判,指挥和监督所有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的活动。内设若干委员会,负责处理内外政务,其中尤以外交委员会最为重要。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外交委员会演变成为内阁,并逐渐形成责任内阁,枢密院遂丧失了原来的政治地位,成为纯属礼仪性的机构。现在英国枢密院由经首相建议、国王任命的300名枢密顾问官组成,其中包括现任内阁大臣。在法律上,枢密院仍是最高行政机关,内阁则作为其中实际掌握权力的组成部分。皇室典礼和内阁宣誓就职的仪式由枢密院负责主持,内阁的各种重要决定、关于议会召开、休会和解散,以及宣战、媾和的公告等,均以 “枢密院令” 的形式颁布。此外,枢密院司法委员会拥有审理某些上诉案件的权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