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染色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染色体ranseti

在有丝分裂细胞中,由核内染色质高度螺旋化集结而成的线状或棒状小体,它是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间期细胞中染色体复原成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凝缩和松展有着周期性变化,中期染色体则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每个中期染色体都有一个狭窄区域,称为主缢痕。在主缢痕处,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以着丝粒结构互相联系在一起;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为着丝点,它与纺锤丝微管相接触。位于着丝点两侧的染色体片段称为染色体臂。有的染色体臂上还有副缢痕,某些特定染色体的副缢痕是核仁组织区所在部位。还有的染色体在副缢痕的外端连接一小段染色体称为随体。根据着丝点的位置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近中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端着丝点染色体四类。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通常以2n表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n表示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例如,人类2n=46,n=23;玉米2n=20,n=10。恒定的染色体数和结构特点是物种的遗传特征之一。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往往有很大差异,如一种马蛔虫变种2n=2,而一类蝴蝶(Lysandra)2n=382;一种菊科植物(Haplopappus gracillis)2n=4,而蕨纲瓶尔小草属的一些物种2n=1020。染色体数目的多少并不反映物种的进化程度,但对鉴别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不同生物间的染色体形态差别也很大。

染色体chromosome

核中具有特殊结构、载有遗传物质、能准确自我复制、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线状物。
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蛋白和少量的非组蛋白及核糖核酸(RNA)组成。每个物种的染色体都具有一定的数目、形态、结构和功能,其一切可见特征只在细胞分裂中可以观察。不分裂的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通常只能观察到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网状物(电镜下为细丝状物)即染色质。染色体与染色质是细胞周期不同阶段上以不同形式存在的同一物质,说明染色体在细胞间和世代间存在着连续性。
形态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特征比较典型、易于观察比较。中期染色体的形态主要用染色体长度 (大小)和着丝粒所在位置描述。染色体长度因物种而变化在0.5~30微米(μm)间,直径变化在0.2~3μm之间。一般植物染色体较动物染色体为大,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染色体大于双子叶植物染色体。一条中期染色体包含纵向并列的两条染色单体,它们只在着丝粒处相连在一起。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固定不变。着丝粒两侧的染色体部分称染色体臂。因着丝粒可位于染色体中部、近中部、近端部或端部,因此染色体臂可有长短不等的变化,依此有中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与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的臂比是短臂与长臂之比,用以了解着丝粒在某一染色体上的位置。有的染色体上还有位置固定的次级缢痕,此区域与核仁形成有关,又称核仁形成区。次级缢痕的外端连着一个球状或棒状的染色体小段称为随体。染色体长短,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级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有无、大小等形态特征,在不同染色体之间相对稳定。加上近代的染色体显带技术,可有效地鉴别物种的特定染色体(见细胞核型)。
结构 细胞周期中染色质与染色体两种存在形式相互转化着。贝克 (A.L. Bak)等1977年认为从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四级结构形式: ❶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染色质纤丝,由一条DNA分子缠绕于由组蛋白构成的核粒或核小体上形成的一条半珠状纤丝,这条半珠状染色质纤丝经过缠绕缩短,长度为原来的DNA分子的1/7,电镜下观察直径为100Å;
❷染色质的二级结构——螺线体,串珠状染色质纤丝经螺旋化形成外径300Å, 内径为100Å; 中空的线状结构称螺线体,其长度又压缩成原来染色质纤丝长度的1/6;
❸染色质的三级结构——超螺线体,螺线体进一步螺旋化则形成直径4 000Å(0.4μm)、 长约11~60μm的筒状结构,称超螺线体,其长度又压缩成原来螺线体长度的1/40;
❹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超螺线体再经螺旋化与折叠,又缩短成原来长度的1/5,即约2~10μm长,这就是一条染色单体。故一条染色单体包含一条DNA分子。
根据染色反应及核酸含量的差别,染色质可区分为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区因染色质纤丝高度螺旋化而紧密卷缩,故染色很深。而常染色质区染色质纤丝解螺旋而松散,染色较浅。不同生物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但却稳定的异染色质的分布区域。
染色体数目 各种生物具有不同而稳定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很大。例如水稻有24条(12对)染色体; 普通小麦42条(21对)染色体;陆地棉有52条(26对)染色体;人类有46条(23对)染色体等。生物的生殖细胞只含有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体细胞中,凡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染色体互称非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经常出现额外染色体(超数染色体)称B染色体,其上不载遗传物质。动物和少数植物的细胞中,有1~2条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称X、Y或Z、W等染色体,其余称常染色体或A染色体。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男性有一对性染色体XY,女性有一对XX。
染色体遗传学说 19世纪下半期起,发现染色体数在细胞中与世代间呈现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与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试验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与自由组合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20世纪初摩尔根根据果蝇性状连锁遗传研究,认定基因(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并呈直线排列,断定染色体是孟德尔遗传性状传递的物质基础,从而奠定了染色体遗传理论,并发展成细胞遗传学(经典遗传学)。

染色体

在分裂期的细胞核中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染色线高度螺旋化的结构。每条染色体具两个端粒和一个着丝粒;某些染色体还具一个核仁形成区。细菌和病毒仅是DNA或RNA,不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细胞核内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故得名。染色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状和大小。体细胞的染色体通常是双倍体,有两组染色体。精子和卵子是单倍体,只有1组染色体。在雌雄异体的个体中,染色体分为两类:有关决定性别的叫性染色体,其余称为常染色体。如人的体细胞有46个染色体,其中44个是常染色体,2个是性染色体。男性有一个X和一个Y性染色体,女性有两个X性染色体。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中可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体。最重要的遗传器官。每条染色体载有一个基因连锁群,含有一系列的遗传信息。真核生物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有自主再复制的能力。复制后随细胞分裂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并将遗传信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具有以下特性:
❶化学组成稳定。为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体,DNA与组蛋白是主要成分,各约占48%。其中DNA在生活的不同时期和各个组织细胞中含量不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RNA、非组蛋白和微量的类脂、多糖,以及钙、镁等金属离子。
❷形态结构特定。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基本是线状或棍棒状。包含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并由着丝粒相联结。因着丝粒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末端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两大类。每条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大小,在物种内保持一致。
❸结构复杂。共分4级:第一级以核小体为基本结构单位,由DNA分子链连接成串珠状;第二级由相邻的每六个核小体旋绕成一个螺线体;第三级在螺线体基础上再旋转成圆筒状的超螺线体;第四级经超螺线体折迭成为染色单体。
❹行为变化有规则。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有丝分裂后期均等协调和随机地分别向两极转移。在高等生物的合子和个体中成对存在,称二倍体期;配子时只含有每对中的一个称单倍体期。
❺数目恒定。每一物种内的个体,及每一个体的任何体细胞,都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并保持不变。不同物种间有一定差距。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实际上只是一个DNA或RNA的分子链,不与蛋白质相结合,也不螺旋化,呈线状或环状,个体的全部遗传基因都集中在此一连锁结构里。又称基因带(genophore)

染色体

细胞核中细胞有丝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线状物。染色体长度0.5~30μm,直径0.2~0.3 μm。真核生物染色体主要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等多种物质组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7%、66%和6%。原核生物的染色体既含有DNA,也含有RNA。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不同。例如,人的体细胞有46条(23对)染色体,水稻有24条(12对)染色体,果蝇体细胞有8条(4对)染色体。

染色体

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数目。体细胞通常是双倍体,有二组染色体。精子和卵子是单倍体,只有一组染色体。在雌雄异体的个体中,染色体分为两类: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如人体细胞共有46个染色体,其中44个是常染色体,2个是性染色体。男性有一个X和一个Y性染色体,女性有两个X性染色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