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柳腔戏曲剧种。流行于青岛市及胶东的部分地区。它和茂腔同源,都由诸城、高密一带的民间演唱“本肘鼓”发展而成。清末流传到即墨、平度、掖县、莱阳等地,早期演唱时只敲手锣和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后经业余爱好者采用四胡寻声伴奏。由于演员们对定调演唱不适应,只能顺着弦音强往上溜,群众称为“溜腔”,后来谐音定名“柳腔”。传统剧目与茂腔相同,都以“四大京”、“八大记”为主,不少老艺人能兼唱茂腔。唱腔分悲调、花调。板式有慢板、二板、快板、散板、四不象、哭迷子、尖板等,另有娃娃,南罗。当剧中人物演唱大段剧词,中间需要换韵或告一段落时,便吹唢呐当作过门衬垫,叫做“吹垛子”。主要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等。1920年前后传入青岛市的“四喜班”,名演员有刘作莲、刘洪石、刘德昌等。20世纪50年代,先后组成青岛市及即墨县柳腔剧团,整理演出《赵美蓉观灯》、《割袍》、《寻工夫》、《丹凤关》、《月墙》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