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34 柳青1916—1978现当代作家。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1928年在米脂县读小学。1930年考入绥德师范,次年又去榆林读中学,接触新文学,产生浓厚兴趣。1934年去西安读高中,次年参加 “一二·九”运动,编过《救亡线》、《学生呼声》等学生刊物。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去延安在陕甘宁“文协”工作。1939—1940年做随军记者,转战山西敌后。此期所写短篇小说收入《地雷》集。1943至1945年回米脂做农村工作,着手写《种谷记》。后调大连工作时加工修改,至1947年出版。后又回米脂写出长篇小说《铜墙铁壁》。自1952年起深入长安县农村生活14年,曾任县委副书记,写出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分1959年出版)及一些散文特写、短篇小说。1964年又写出 《创业史》第二部分,陆续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 《柳青散文小说选》。 柳青1916—1978Liu Qing跨现、当代小说家。陕西省吴堡县人。1934年在西安高中学习时开始练习小说创作。1936年在《中学生文艺季刊》用柳青笔名发表处女作《待车》。1939年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写了《误会》、《废物》、《喜事》、《土地的日子》等短篇,后大多收在短篇集《地雷》内。1947年根据他1934年至1946年在陕北米脂县民丰区三乡任政府文书的3年生活积累,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出版反映陕北民众英勇支前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他回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先后写了短篇小说《王家父子》、中篇小说《狠透铁》、长篇小说《创业史》、报告文学集《皇甫村三年》等。 柳青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16年,卒于1978年。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柳青出身农家,早年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928年,在读高小时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柳青在西安读高中时,开始学习写作。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柳青来到延安,被分配在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工作,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1939年,柳青加入八路军,在部队任教育干部,后又做新闻记者,从事宣传工作。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并将部分作品收在短篇小说集《地雷》之中。1942年,柳青回到延安,参加文艺整风运动。1943年至1946年间,柳青来到米脂县做乡文书,此后他根据这三年的生活,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柳青先来到东北解放区工作,不久又回到陕北深入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柳青曾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常委等职。于1951年创作了反映解放战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参加了农业合作化各个阶段的实际工作。之后,又来到皇甫村深入生活,此一住就是14年。这期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恨透铁》、短篇小说《王家父子》,还有一些散文、特写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后来将这一时期的部分作品收入《皇甫村的三年里》之中。1959年,柳青完成了他的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巨著《创业史》的第一部,1977年,又完成了《创业史》的第二部上卷,1978年,柳青抱病继续创作下卷时,不幸因病逝世。柳青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是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 柳青1916—1978作家。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6年开始从事创作。1943年到陕北米脂深入基层工作。1947年创作了反映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长篇小说《种谷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先后任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发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群众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5月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落户。1959年发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1977年发表《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下卷未及完稿即逝世。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柳青1916~1978现当代小说家。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1928年读高小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中学期间参加“一二·九”运动,编辑进步学生刊物《救亡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学生呼声》主编,并首次用笔名“柳青”发表处女作散文《待车》。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和部队从事文化、教育与新闻报道等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版了反映根据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短篇小说集《地雷》。1947年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以组织变工队集体种谷为题材,描写陕北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农民的思想变化,成功地刻画了先进农民王加扶的形象,显示出其塑造英雄人物的卓越才能。另一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于1951年问世,该作以沙家店战役为题材,反映陕北农民在解放战争中的斗争生活,表达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从1952年起,回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并兼任县委副书记,创作了一系列表现皇甫村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散文和特写,辑为《皇甫村三年》 (1956)出版。1959年大跃进时期创作的中篇小说《狠透铁——1957年纪事》,揭示了合作化运动由初级社向高级社发展中过急、过快等倾向,表现出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胆识和勇气。最后的长篇小说《创业史》 (第一部,1960;第二部,1977~1979),以众多典型人物形象反映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深刻表现了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为描写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巨著。该书原计划写4部,因过早病逝而未能如愿。其作以描写农村生活、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为基本主题,风格浑厚而恢宏,深沉而热烈,细密而遒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柳青1916~1978当代作家。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任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陕西省常务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抗日战争前夕开始创作,1938年起先后在延安参加过部队和边区基层群众工作,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1947年写出了反映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长篇小说《种谷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完成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群众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起长期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深入生活,相续完成了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和第二部。这部史诗性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