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冬小麦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1.冬小麦(1)面积和产量。民国23年 (1934年),冬小麦播种面积251.57万公顷,总产达到202.2万吨,面积和总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到1949年,冬小麦面积减少到157.68万公顷,总产96.4万吨,总产比1934年下降57.3%。 表5-2-2 冬小麦生产及人均占有情况 单位:万公顷、千克、万吨
(3)栽培技术。 品种更换。50年代前期,主要推广优质、高产、耐锈病的农家品种。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主要推广抗倒、抗锈、高产的碧玛1号、石家庄54、北京10号等品种。70年代中期以后,先后研究培育推广了秆矮、耐高水肥、适宜密植高产的泰山 1号、冀麦7号、东方红3号、丰抗8号和冀麦23、24、26、30号等小麦品种,使小麦产量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播种方式。主要有撒播、条播、耧播和机播。撒播是较原始播种方式,手撒籽,不分行,以密取胜,但因不便管理,现已不再采用。条播一般用犁、耠子开沟,顺沟撒籽,合土压实,50年代冀东一带多采用这种方式,90年代仍有相当一部分乡村采用。耧播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使用,80年代以后逐步为机播取代。机播,1954年开始使用,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较快。1996年机引播种机达17.7万台,机播小麦面积229.8万公顷,占小麦面积的88.7%。 种植样式和密度。主要有宽播幅、大平垄、小平垄、宽窄行等种植形式。宽播幅是一种条播形式,播幅宽23.1~33.3厘米,公顷播种量225~375千克,公顷基本苗375万~675万。大平垄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冀中南部麦区采用,行距26.6~36.6厘米(8~11寸),公顷播量112.5~150千克,公顷基本苗225~300万株,旱地麦60~90千克,公顷基本苗150万株左右。小平垄在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冀中南部麦区推广,机播或耧套播,行距15~18.3厘米,播种量195~225千克,基本苗375~450万株。宽窄行在6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在小麦行间套种其他作物,推广了 “三密一稀”、“四密一稀”种植样式,即3行或4行为小垄密植,行距为15~16厘米,边行到边行的行距为26.6~33.3厘米。80年代以来,又推广了 “二密一稀” 的种植样式,俗称 “三七对垄” 或“四八对垄”,即小行行距10厘米或13.3厘米 (3寸或4寸),大行为23.3厘米或26.6厘米 (7寸或8寸)。同时随着半精播技术的推广,公顷播量减少,到150~195千克,公顷基本苗300万~375万株。 水肥管理。50年代前期多为旱地麦,只底施有机肥,不施化肥。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少量化肥,主要方法是施种肥,即公顷用硫铵37.5~75千克,或尿素22.5~37.5千克同小麦种子混合后播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逐步增加了底施和追施氮素化肥数量。80年代推广粗肥、磷肥、氮肥做底肥,春季追施氮肥,配合合理浇水的栽培技术。还推广模式栽培技术。1994年以来,重点推广3个模式:❶在高水肥麦区推广了小麦公顷产6000千克高产栽培技术,简称藁城模式; ❷春浇—二水的麦区推广了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简称吴桥模式; ❸旱地麦区推广了旱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简称井陉模式。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