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栖霞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南朝名士明僧绍(字栖霞),因拒征国子监博士而隐居山中。齐永明元年(483)舍宅为寺,名“栖霞精舍”。唐高祖李渊改名为功德寺,并增建琳宫梵宇49所,遂成天下名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四大丛林。会昌灭佛,寺废。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唐改称妙因寺。宋初名普云寺,后改为栖霞禅院,一名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敕书“栖霞寺”。历代屡有兴废。现存建筑大部分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红墙巍峙,楼阁崇闳,殿宇壮丽,建筑依山就势层累而上。寺右一古松盘曲如龙,相传为梁武帝萧衍手植。寺左亭内有著名的《明征君碑》,立于唐上元元年(674),由唐高宗李治撰明僧绍传记碑文,书法家高正臣书。碑背面“栖霞”二字传为李治手笔,颇为雄健。入山门经弥勒殿拾级而上,便是宏敞雄伟的毗卢宝殿。殿内金碧辉煌,毗卢佛像高达5米,二十诸天分列两旁,栩栩如生。殿西摄翠楼,恰对东峰,凭栏远眺,风景尤佳。殿后有法堂、方丈室、玄奘纪念堂和鉴真纪念堂。寺院最高处为藏经楼,珍藏佛教经、律、论。佛龛中供奉由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相传来自缅甸。殿东南有舍利塔。再东为大佛阁,又名三圣殿。殿依岩而筑,中供无量寿佛,为明僧绍儿子临沂令明仲璋所凿。佛坐像高10.8米,连座高13.3米,左右侍立11米高的观音、大势至菩萨。现殿前接引佛石像两尊,高3米多,秀美典雅,是我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珍贵遗产。阁后即为千佛岩。 栖霞寺位于益阳市会龙公园会龙山之巅。为东晋孝武帝时 (373~396) 印度来华的石如密多酋者所建,是一座约1600年历史的古刹。据传,明建文帝避祸为僧,转徙于吴、楚、湘、粤、滇、黔之间。途经益阳,曾住过此庙,故名。40年代,因战乱古庙遭受破坏。现已照原貌修复,为会龙公园的一个重要景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