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桃花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桃花扇戏曲。清孔尚任(1648—1718)撰。四卷,四十出。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 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间授国子监博士,累官户部员外郎,后因文字祸罢官。博学通音律,与洪昇齐名。著有《岸塘稿》、《湖海集》、《长留集》等。此剧乃作者贯注毕生精力,十年惨淡经营,三次易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成书。冠《桃花扇小引》、《本末》、《考据》等。全剧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爱情故事为主线。演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避乱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结成婚姻,并赠香君宫扇为定情之物。阉党阮大铖欲结交侯方域未成,遂加陷害。方域被迫离开南京投奔扬州史可法处。后阉党拥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阮大铖、马士英等逼迫香君嫁田仰,香君矢志不嫁,以首撞地,血溅宫扇。后经杨龙友点缀而成桃花,故有是名。南明灭亡后,方域与香君在栖霞山道观相遇, 经道士点化,双双入道。作品通过侯、李悲欢离合爱情故事,反映明末腐朽黑暗现实,揭示其必将灭亡的历史原因。即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结构严整别致,具有独特风格。此剧写实人实事,并经作者精心构撰,将爱情描写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场面宏伟,起伏转折,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的高峰。与洪昇《长生殿》同为清代优秀传奇作品,历演不衰。有康熙间介安堂刻本、西堂刻本,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光绪间兰雪堂刻本,暖红室本等,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二年出版王季思等校注本。 090 桃花扇传奇剧本。清初孔尚任作。《桃花扇》系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 “离合之情”,写南明王朝随建旋灭的“兴亡之感”。它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最高统治阶层的腐败没落。如作者在《拜坛》一出的眉批中说:“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非私,焉得不亡!”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作品塑造了一批下层人物的正面形象。李香君明艳聪慧,年小胆大,有强烈、分明的爱憎。柳敬亭与苏昆生是以滑稽泄幽愤的民间艺人,却都能认清大局,出生入死,为国事奔走分忧。侯方域等是这些下层人物的希望所系,他有才情,政治态度也还鲜明,但意气而不干练,有乱忾之情而无经世之略,这大概是一般复社文人的通病。史可法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耿介精忠,知其不可而为,但独木难支,只能以身殉国。作品流露出鲜明的平民意识和民族感情。它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❶侯、李爱情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把借男女主角悲欢离合以写一代兴亡的戏剧创作提高到新的艺术高度。 《桃花扇》taohua shan清代传奇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山升曲阜人,为孔子64代孙。 桃花扇传奇剧本。清代孔尚任作。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的杰作。剧以“实事实人”为基础,通过李香君与侯方域两个情侣的悲欢离合,反映南明一代的兴亡,揭示明代三百年基业究竟建于何人,败于何事。作者创造性地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命运、把爱情与政治斗争有机联系起来,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别致而严谨的戏剧结构,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剧的主人公李香君是明末时秦淮名妓,在与才名出众的复社名士侯方域成亲之日,侯把一柄宫扇,“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魏阉余孽阮大铖失势闲居,因不堪复社文人的嘲骂,想通过其盟友杨龙友结好侯方域,为侯、李定情出梳拢之资三百金。李香君因唾弃阮之为人,拒不接受,因此得罪阮大铖。阮依附权奸马士英,诬陷侯方域。侯得信离别香君,避居宁南侯左良玉处。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太子逃亡。马士英、阮大铖趁机四处活动,迎立福王为弘光帝。弘光帝昏庸无能,马、阮专权,勾结四镇武臣、勋戚内侍,倒行逆施,结党报怨,捕杀东林、复社之人。香君自侯方域避祸走后,闭门守志,不肯见客,惹恼马、阮,派人逼其嫁给田仰。香君誓死不从,血溅宫扇。鸨母李贞丽只得冒名赴婚。杨龙友见扇上点点血迹,便添枝加叶画成几枝桃花。当侯赶来时,香君已被马、阮之徒送到宫中做了歌女。侯旋即也被捕。苏昆生得知侯方域被捕,急赴武昌,激得左良玉带兵东下,以“清君侧”。结果君侧未清,清兵南下,君臣逃亡。叛臣出卖了弘光,群众痛打了马、阮。香君与侯方域随众逃难,在栖霞山终于会面,苦诉别情。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他们割断情恨,双双出家。此剧因杰出的成就,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影响极大。 《桃花扇》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传奇戏曲。孔尚任(1648—1718)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人,为孔子64代孙。著有《石门山集》、《湖海集》、《桃花扇》等。代表作《桃花扇》是一部反映南明王朝一代兴亡的历史剧。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避乱南京,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订了婚。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欲结交侯方域以求开脱恶名,托人送去丰盛的妆奁,却被李香君坚决辞退。阮大铖衔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谗言侯方域为左良玉内应。侯方域被迫离开南京,避难于淮安漕抚史可法处。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魏阉余孽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昏君不理朝政,马士英、阮大铖得势,他们一面卖官鬻爵,尽量搜括,来满足其荒淫无耻的生活;一面缇骑四出,捉拿东林、复社党人。为迫害复社名士侯方域,马士英、阮大铖屡屡加害李香君,迫她嫁漕抚田仰。香君坚决不屈,守楼明志。并以头撞地,血溅在侯方域送她的一把宫扇上,侯方域之友杨龙友在扇上点染成一枝桃花。后在廷筵中,李香君冒死痛骂马士英、阮大铖,被关人宫中软禁。方域回到南京,与复社文人一起被阮大铖捕获,也锒铛入狱。不久,清兵南下,南京失陷,国破家亡。侯方域出狱,随张瑶星往栖霞山。李香君也趁乱出宫,随人人山。香君、方域在道观祭坛相见,张道士以国恨、家仇点醒他们,于是二人看破红尘,双双出家。《桃花扇》通过侯、李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揭示了南明灭亡的根本原因。作品深刻暴露了南明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和政治腐败状况,表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以及复社文人的沉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痛定思痛正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剧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是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桃花扇》有康熙刻本、兰雪堂本、西园本、暖红室本、梁启超注本。建国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季思、苏寰中合注本。 《桃花扇》清代传奇戏曲。作者孔尚任。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入关时,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复,大敌当前,仍然买妾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景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团结一致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并最终导致了南明王朝的灭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在国家危机的重要关头,仍然沉醉于声色之中,几乎被阮大铖所收买。作品歌颂了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一些具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下层人物。《桃花扇》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小王朝的兴亡之感结合得很紧密,侯、李的爱情是在明清之际的历史动乱中展开的。这部作品既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又有精心的艺术创造,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高度统一。 桃花扇传奇剧本。清孔尚任作。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用一曲戏来揭示明代300年历史提出的问题,前此未有。剧中塑造了互不雷同的人物形象,曲词流畅。曾被改编成多种剧目,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桃花扇传奇剧本,清代孔尚任作,是一部取材于明末真人真事,接近于历史原貌的历史剧。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避乱南京,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识,并订立婚约。奸党魏忠贤余孽阮大铖,拉拢侯方域,出重金为其置办妆奁,香君得知,严辞拒绝,阮怀恨在心,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陷侯方域为内应欲作乱。无奈侯投奔史可法。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缢死。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马、阮二人把持朝政,肆意报复,逼李香君与他人作妾。香君不从,以头撞地,血溅侯方域所赠定情宫扇,被杨龙友点化成桃花。后来,侯方域回到南京与复社文人一齐被捕入狱,香君也被征选入宫。不久清兵南下,攻破南京,侯方域乘机出狱,李香君乘乱出宫,二人在栖霞白云庵相会。他们面对国破家亡,满腔愤恨,双双出家。《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作者曾以十几年的工夫探求历史的真实性,虽以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实则“借离合的情,写兴亡之感”。此剧的写作艺术和技巧皆有独到之处,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剧与清代洪异所作的《长生殿》被誉为清传奇剧的“双璧”。此剧目前至今仍不断上演,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王季思注本。 桃花扇二卷。清孔尚任撰。孔氏,字号生平见《小忽雷》条。孔尚任早年便留意于南明兴亡史事,他曾于亲友、交识处广搜轶闻,又从一些载记中采录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康熙二十四年(1685)孔尚任入仕后,特别是往淮扬协助疏浚黄河海口期间,他得以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冢;到南京过明故宫,拜明孝陵,登燕子矶,游秦淮河。同时结交了明代遗民冒襄等人,访问栖霞山道士张瑶星,增加了许多见闻,为创作《桃花扇》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尚任回京,在与顾采合作写成《小忽雷》传奇后,于康熙三十八年 (1699)六月,经十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完成《桃花扇》传奇。《桃花扇》传奇,凡四十四出,以南明朝廷兴亡为政治背景,写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避乱南京,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一见钟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于阮大铖。阮大铖乃魏忠贤余孽,他出资意在结纳侯方域,以求开脱恶名。李香君义形于色,当即卸却妆奁以还。阮大铖衔恨,诬侯方域为左良玉内应,欲害之。侯方域避害往淮南投史可法。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帝自缢,奸臣马士英、阮大铖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南明的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整日征歌逐舞。马士英、阮大铖屡次加害李香君,强迫香君改嫁。香君不从,守楼明志,面血溅扇。杨龙友以血点染成桃花,传奇即以之命名。香君以桃花扇寄与方域,期盼团圆。方域返南京途中,正值马士英、阮大铖搜捕东林党人、复社文士,方域遂被捕入狱。香君又被马、阮选入宫中充歌妓。不久,清兵南下,南京失陷,侯方域与李香君在逃至栖霞寺白云庵避难时重逢。后经张道士指说醒悟,二人割断“花月情根”,双双入道。《桃花扇》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以艺术形式总结评价了南明历史,赞扬了李香君关心国家命运、反对邪恶势力的高贵气节,歌颂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抗敌、殉国的英雄气概,成功地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典型人物,把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恰当地结合起来,把男女爱情与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引发的兴亡之感,把传统的爱情剧和时事剧都提高到新的高度,成为汤显祖《牡丹亭》后中国戏剧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桃花扇》写成后,“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流传遍及各省。康熙三十九年(1700)孔尚任因故罢官,二年后,回归故里。六、七年后,《桃花扇》始在津门诗人佟芦村的帮助下刻板印行,此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现北京图书馆收藏。此外又有兰雪堂本、西园本和暖红堂本,梁启超注本。解放后通行的为王季思校注本。《桃花扇》还传播到国外,有英、法、德,日等多种外文译本。 《桃花扇》传奇剧名。清孔尚任作。这是一部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剧。写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题诗宫扇赠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相恋。阉党马士英、阮大铖欲结交方域,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香君怒斥马、阮,方域受到香君激励而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食南京,惊动朝野,方域修书加以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马、阮迎立福王,迫害复社文人,并欲嫁香君为漕抚田仰之妾。香君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所赠宫扇。清军陷南京,香君与方域皆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撕破桃花扇,一同出家。作品通过侯、李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人们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作者对明末农民起义采取敌视态度,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加以回避,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剧中女主角李香君是秦淮歌妓,处于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但她性格刚烈、重气节,一直坚守反对权奸、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表现出不为利诱、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她对侯方域的爱情,更多地出于她的政治态度。在李香君的形象上,坚贞的爱情和反对权奸的政治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李香君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桃花扇》 所反映的明末社会生活极为广阔复杂,孔尚任以侯、李的离合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用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兴亡史庞大内容的戏剧情节,有机地贯串到一起,组成《桃花扇》 宏伟的结构,表现了剧作家概括生活的巨大的艺术能力和卓绝的匠心。剧本情节起伏多变,曲词流畅,词意明亮,基本上摆脱了艰涩的弊病,有着很高艺术成就。《桃花扇》 一问世,即风行一时,在南北各地盛演不衰,前人把它与洪升 《长生殿》 并题为明清传奇压卷之作,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桃花扇现代京剧。欧阳予倩著。该剧根据孔尚任《桃花扇》改编。秦淮歌女李香君美貌多才,受师傅柳敬亭、苏昆生影响憎恨奸臣倾向忠义,与当时文名颇高的年轻公子侯朝宗忠诚相爱。侯朝宗受阮大钺、马士英等明朝奸臣收买陷害,香君等人促使其坚守忠义立场。但满清进关后,侯为家庭和父亲计,去顺天府乡试应举,这位饱学之士却只得一个副榜。香君在侯去后坚贞不屈,被逼嫁田仰,但当她与侯朝宗见面并证实了侯已无当年志向时,就说: “不想图富贵作你的夫人”,久病之躯顷刻间香消玉殒。该剧曾于1946年、1959年两度创作和修改,初稿写作于1937年冬,以反对蒋介石 “假意抗战实行不抵抗”(欧阳予倩: 《〈桃花扇〉序言 〈二〉》),曾被国民党审查机关禁演。1946年冬由新中国剧社在台湾上演,1947年在上海演出时均遭禁演。解放后由中国京剧院演出。 《桃花扇》清代传奇。作者孔尚任。全剧共44出,正文40出,经过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于1699年始告完成。此剧取材于“实事实人”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反映南明一代的盛衰兴亡。它凭借舞台艺术形象展现了南明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腐败政治,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剧中艺术地再现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如温柔贤惠而又具有反抗性格的李香君,机智诙谐而又勇敢侠义的柳敬亭、忠心耿耿不惜以身殉国的史可法,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阮大铖等,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鲜明爱憎,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关于侯李爱情的描写,因为置于国家兴亡的命运前提下,因而显得不落窠臼,独具一格。《桃花扇》是古典历史剧的典范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在排场安排、情节结构、曲词宾白的运用等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独到的匠心。全剧于正戏40出之外,又设附加戏4出,突破了传奇的传统模式。具体情节的构造,往往“独辟境界,突如而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以曲词写景抒情,渲染气氛,以宾白叙事,交待情节,曲词宾白又切合人物的性格,表现了高度的语言艺术造诣。 《桃花扇》传奇剧名。清孔尚任作。这是一部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剧。写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题诗宫扇赠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相恋。阉党马士英、阮大铖欲结交方域,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香君怒斥马、阮,方域受到香君激励而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串军移食南京,惊动朝野,方域修书加以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马、阮迎立福王,迫害复社文人,并欲嫁香君为漕抚田仰之妾。香君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所赠宫扇。清军陷南京,香君与方域皆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撕破桃花扇,一同出家。作品通过侯、李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人们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作者对明末农民起义采取敌视态度,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加以回避,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剧中女主角李香君是秦淮歌妓,处于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但她性格刚烈、重气节,一直坚守反对权奸、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表现出不为利诱、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她对侯方域的爱情,更多地出于她的政治态度。在李香君的形象上,坚贞的爱情和反对权奸的政治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李香君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桃花扇》所反映的明末社会生活极为广阔复杂,孔尚任以侯、李的离合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用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兴亡史庞大内容的戏剧情节,有机地贯串到一起,组成《桃花扇》宏伟的结构,表现了剧作家概括生活的巨大的艺术能力和卓绝的匠心。剧本情节起伏多变,曲词流畅,词意明亮,基本上摆脱了艰涩的弊病,有着很高艺术成就。《桃花扇》一问世,即风行一时,在南北各地盛演不衰,前人把它与洪昇《长生殿》并题为明清传奇压卷之作,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桃花扇》传奇剧本。孔尚任的代表作,三易其稿,历时10年,1699年完成。描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相恋,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交方域排解复社攻击,愿意出资使侯、李结合,方域原有允意,遭到香君斥责而回拒。阮见拉拢不成,便诬方域与武昌总兵左良玉内通,使方域避祸离开香君。然后怂恿马士英逼迫香君改嫁同党田仰,香君坚决不答应,撞破额头,血溅方域所赠宫扇。后来,方域、香君于栖霞山重逢,出扇叙旧,共约出家。剧作通过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对南明王朝昏庸腐朽与内部派系争斗导致亡国的悲剧,作了深刻而完整的反映。 《桃花扇》电影故事片。西安电影制片厂1963年。剧本系梅阡、孙敬根据清代孔尚任的同名传奇和欧阳予倩的同名话剧改编。据明末发生在南京的复社文人侯朝宗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崇尚气节的风尘女子的生动形象,反映了南明王朝的衰亡过程。叙事流畅,风格典雅,演员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为西影厂60年代的代表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该片摄制完成后即被封存,到70年代后才能与观众见面。 桃花扇传奇剧本。清孔尚任*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脱稿。初有康熙戊子(1708年)刻本,后有兰雪堂本、西园本、暖红室本、梁启超注本等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王季思等人合注本。全剧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恋,方域题诗宫扇赠香君。阉党马士英、阮大铖欲笼络方域及复社诸人,通过画家杨龙友,出资为方域和香君代办妆奁;方域初有接受之意,香君深明大义,严词怒斥之,方域乃受其激励而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因饥东下南京就粮,惊动朝野,方域与左世交,修书劝阻,艺人柳敬亭携书投辕。阮大铖借此诬告方域通左作乱,方域被逼与香君分离,投奔在扬州督师之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后,马、阮迎立福王,于南京建立南明王朝,进一步迫害复社文人,欲逼香君嫁新贵田仰为妾,香君不从,倒地撞头,血溅方域所赠宫扇,杨龙友以草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北兵南下,南明君臣只顾苟安偷生,选优行乐,香君守楼持贞,并于筵前痛斥权奸;南明将领只顾争权夺地,相互残杀,史可法力图解危,派方域奔走调停,但无济于事,终因孤立无援,扬州失守,沉江殉国。南明覆亡后,方域与香君于栖霞山白云庵相遇,出桃花扇叙旧,经道人点醒,一起出家。此剧结构严谨,内容真切,当时曾引起广泛共鸣。近、当代,话剧、京剧、桂剧、越剧、扬剧、评剧以及山东吕剧、柳子戏等都曾改编演出,也曾改编拍成电影,是戏曲史以及文学史上地位较高的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