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桑疫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桑疫病mulberry bacterial blight由假单孢菌引起为害树茎叶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桑疫病黑枯型病原细菌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在土壤或未腐烂的残枝落叶中过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源。带菌的接穗和苗木是远距离传播菌源。江苏、浙江一带,“缩叶型”在4月上、中旬,“黑枯型”约在4月下旬、5月上旬始见发病,患病部位产生的菌脓,经风、雨和昆虫进行传播,病菌从伤口或自然孔侵入桑树幼嫩组织,经4~5天的潜育期出现病斑,不断引起再次侵染,病害扩大蔓延。一般情况下,“缩叶型”在5月份、“黑枯型”到8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本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候、菌源数量、桑品种等有密切关系。高温、多雨、大风的情况下引起病害流行,偏施氮肥,桑树组织嫩弱,是诱发病害严重的原因;湖桑35号、湖197号、湖桑7号、伦教40号、黄鲁桑、鸡冠鲁桑等品种感病。 病害控制 加强苗木和接穗的检疫。检出并剔除病苗病穗。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如育2号、湖桑199号、6301、凤城1号。避免造成伤口。增施有机肥料及使用土霉素或链霉素防治病害。 桑疫病bacterial blight又称桑细菌性黑枯病,烂头病,为害桑树枝叶的重要病害之一;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安徽、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省蚕区均有发生为害。被害叶片或整片枯黄,或卷曲皱缩,有的引起枝条梢端芽叶黑枯腐死,不能继续生长,影响产量很大。
侵染 病原菌主要在有病的枝条中越冬,在土壤中或未腐烂的残枝落叶中亦能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源,带病的接穗和苗木则是本病远距离传播的来源。在江苏、浙江一带,缩叶型病在4月上、中旬,黑枯型在4月下旬5月上旬始见发病,在患病部位产生菌脓,经风、雨和昆虫等进行传播,病菌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桑树幼嫩组织,经4~5天的潜育期出现病斑,不断引起再次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一般情况下,缩叶型病在5月份,黑枯型病到8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本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候、病原菌数量、桑品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温高、雨多、雨大的情况下发生严重,往往引起病害的流行,偏施氮肥造成桑树组织嫩弱也是诱发原因之一。湖桑35号、湖桑197号、湖桑7号、伦教40号、黄鲁桑、鸡冠鲁桑等桑品种容易感病。 病症 黑枯菌系的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引起点发性病斑:如通过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在叶片上由于受到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片状病斑。病斑初呈浸润性油渍状,渐变黄褐色,周围稍退色,干燥时中央裂开,有时局部或整片叶子发黄,严重时病叶自行脱落。病菌侵入,蔓延到枝条维管束部位进而扩展到新梢后,往往造成梢、叶黑枯腐死而呈烂头状。在嫩梢下端枝条上形成粗细不等的棕褐色点线状病斑,侵染浅的仅限于皮部,深的可达木质部甚至髓部,有的外表看不到病斑,但皮内或木质部有黄褐色条状病斑。在多湿条件下,病斑部会溢出黄色粘附物,是病原菌聚集而成的“菌脓”,干燥时菌脓凝结成小珠或薄膜状。 缩叶菌系的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的引起点发性的圆形病斑,常会裂开呈穿孔状; 菌从叶柄、叶脉侵入时,则引起叶柄或叶脉变褐甚至黑腐溃疡,致使叶片向背面皱缩卷曲,呈缩叶状,严重时病叶变黄,极易脱落; 病菌侵染嫩枝时,引起溃疡,产生黑色梭形裂口病斑,而枝条上的点线状病斑少见; 若病菌通过枝条维管束向顶梢蔓延时,往往引起顶芽枯萎,致使侧枝萌发。 防治 加强苗木和接穗的检疫; 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如育2号、湖桑199号、6301、凤城1号等,避免造成伤口; 增施有机肥料以及合理使用抗菌素 (盐酸土霉素300单位或链霉素100单位)消灭病原。 桑疫病bacterial blight又称桑细菌性黑枯病、烂头病。桑树芽叶的细菌病害。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安徽、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省蚕区均有发生为害。病叶布满黄褐色病斑,扭曲畸形,变黄易落,嫩梢变黑枯萎。病原为裂殖菌纲,假单胞杆菌目,假单胞杆菌科,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yringaa pv. mori (Boyer& Lamb.)Young Dye & Wilkie(1978)〕,在枝条上越冬,次年春暖潮湿时,开始繁殖和传播。宜采用选栽荷叶白、湖桑199等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枝叶;加强培育管理等综合措施防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