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梅尧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89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汉时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一生仕途坎坷,50多岁才在大臣们的推荐下,召试赐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同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提倡诗歌必须写实,要有兴寄,风格力求平淡。其诗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善用浑朴的语言表现秀美的意境,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甚得欧阳修的推崇。诗的风格平淡,意境含蓄,多有意新语工之句。但由于语言过于质朴古硬,往往缺乏文采。著有《宛陵先生集》,今人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梅尧臣1002—1060Mei Yaochen

宋代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在北宋诗人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梅苏”。曾任河阳县主簿、太常博士、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梅尧臣提出诗歌应继承《诗经》、《离骚》传统,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以西崑体为代表的浮艳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写作了一批关怀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语》、《汝坟贫女》,充实了诗歌创作的内容。梅尧臣还注重诗歌的艺术特点,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及“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等观点。他的山水风景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蕴,也有一些苕秀工丽的作品。但他在追求质朴古拙诗风之时,常常不注意诗歌语言的锤炼,语言粗糙,缺乏文采,有些作品过分散文化、议论化,为纠正西崑浮艳诗风而趋于一偏。他十分重视赋物写生,但只注重客观记录,不辨事物美丑,使咏物诗写得过多过滥。他与欧阳修等人为开辟宋诗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偏颇也影响深远。著有《宛陵先生集》。今人朱东润编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梅尧臣1002—1060

宋代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宣城汉时称宛陵,故人称宛陵先生。在北宋诗人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 “梅欧”或“梅苏”。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五十余岁,始得召试,赐进士出身。曾任河阳县主簿、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他提出诗歌应继承《诗经》、《离骚》传统,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以西崑体为代表的浮艳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的山水风景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蕴,有一些苕秀工丽的作品。但他在追求质朴古拙诗风之时,不太注意诗歌语言的锤炼,语言粗糙,缺乏文采,有的作品过分散文化、议论化,为纠正西崑浮艳诗风而偏向另一面。梅尧臣与欧阳修等人为开辟宋诗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宛陵先生集》。

梅尧臣1002—1060Meiyaochen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安徽)人,生于农家,12岁随叔父学习,历任桐城县主簿、河阳县主簿、太常博士等职,后病逝。他常和西昆诗派、尹洙、欧阳修等名人往来,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他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反对宋初的靡丽文风,主张“因事有所激,因物以兴通”,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著名艺术标准。代表作有《田家四时》、《汝坟贫女》、《猛虎行》等现实性很强的诗作。著作收在《宛陵先生集》。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 “梅宛陵”“宛陵先生”。梅尧臣12岁随叔父梅询学习,26岁因“门荫”补太庙斋郎。后任河阳县主簿,与钱惟演、欧阳修、尹洙等人结识,互相往来,颇受推重。后来欧阳修推举他为参详官,在阅卷中极赏识苏轼的文章,向欧阳修推荐,取录为第二名。景祐五年(1060)病逝。梅尧臣早年诗歌创作受西昆派影响,后来接近人民,关心现实,诗风渐变,提出了与西昆派浮艳诗风相对立的理论。主张继承 《诗》、《骚》的优良传统,提出 “平淡”为诗歌最高境界,注重诗歌的形象性与含蓄性,认为诗歌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他的诗歌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如 《田家语》、《陶者》、《小村》或悲叹人民的悲惨遭遇,或指责统治者的无能,或揭露官吏的凶残。他的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蓄,语言朴实、形象清新,但也有过于散文化的倾向,或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梅尧臣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不无道理。
今人朱东润有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文学家。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梅宛陵”、“宛陵先生”。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撰《新唐书》。论诗主张继承风骚传统,应有兴寄,并具形象化的特点,“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其诗平淡清新,语言朴素。梅诗对于矫正靡丽诗风颇多贡献。又与苏舜钦齐名,人称“苏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让子。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询荫调河南主簿。与钱惟寅、欧阳修为忘年交。历任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税。召试赐进士出身,改太常博士,补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所作诗歌深远古淡,间出奇巧,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极大。著有《宛陵集》60卷、 《唐载记》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等。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城人。宋代诗人。宣城汉代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年时随父游,以荫补太庙斋郎,调桐城主簿。天圣九年(1031)为河南主簿,以后又任多年知县等官。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监永济仓。嘉祐元年(1056)擢国子监直讲。不久参与修纂《新唐书》。嘉祐四年官屯田员外郎,转都官员外郎,卒。梅尧臣在诗坛上享有盛名,其诗颇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盖欲以矫靡丽之习,但有时不免流于板滞。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备受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推崇。著有《宛陵集》四十卷、《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宣城古名宛陵,故世亦称“梅宛陵”。曾任桐城、河南主簿、镇安判官等。嘉祐初,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有《宛陵先生文集》60卷。工诗,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其为诗主张继承风骚传统,褒善贬恶,提倡语新意工,反对浮艳堆砌。其诗多有反映现实之作,如《汝坟贫女》、《小村》、《陶者》、《田家语》等,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所作大都风格平淡,含意深远。某些应酬往来、描写琐事之作则不免有板滞浅薄之弊。在北宋诗坛有一定地位,欧阳修、陆游等对他都评价很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