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植株密度测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植株密度测定zhizhu midu cedingplant density measurement

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数量的测定。植株密度是构成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判断作物群体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密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田间小气候状况。通过密度测定, 可为改进栽培技术,改善田间小气候提供依据。密度测定的次数, 因作物和发育期而异。禾谷类作物通常在三叶、分蘖、拔节、孕穗、乳熟期进行测定, 乳熟期还应测定有效茎数。越冬作物在冬前停止生长和早春返青期需作测定, 以了解其越冬死亡情况。对水稻, 为了配合水肥管理,了解分蘖动态, 控制苗数, 可从分蘖开始3~5天加测一次密度。不分蘖的作物, 一般在定苗后和成熟期各测定一次。密度测定方法因作物种类和播种方式而不同。撒播作物, 在几个有代表性的地点共取1平方米面积, 数出里面的株(茎)数, 再乘以10000,即得每公顷株(茎)数; 稀植作物和丛栽作物, 先测算出平均株距和行距(丛距), 然后以株、行距的乘积除以每公顷地面积, 得每公顷株(丛)数。丛栽作物再乘以平均每丛茎数, 得每公顷茎数。条播密植作物, 以平均1米宽的行数和1米长的株(茎)数的乘积, 即1平方米内株(茎)数, 再乘以1公顷的平方米数。也可采用倍数法, 即将1公顷地面积缩小若干倍(例如10000倍),算出缩小后面积上的行长, 数其株(茎)数, 然后再乘以原缩小倍数,即得出每亩株(茎)数。缩小后行长

式中 A为每公顷面积的平方米数(即10000);D为平均行距; C为测点重复数(一般为4); B为缩小的倍数。为了扩大测点的代表性,把欲测行长长度内的植株取在相邻的两行上,每行各取其长度的一半。间套作作物的植株密度, 可按倍数法对各作物分别进行测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