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辞通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辞通释清王夫之(1619—1692)撰。十四卷。夫之有《船山遗书》已著录。其论学以汉儒为门户,宋儒为堂奥。学术成就甚巨,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皆有精深修养。并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皆有研究。善诗文、功词曲。论诗多独到见解。著述后人编为《船山遗书》。《清史列传》及《清史稿》皆有传。是书前七卷为屈原二十五篇全部。卷八以后,分辑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生《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篇,卷末附自作《九招》。删去王逸《<楚辞>章句》本《七谏》以下五篇,共四十四篇,每篇分段为释。作者序例曰:“王叔师(逸)之释楚辞也,异是。俄而可以为此矣,俄而可以为彼矣。其来无端,其去无止。”“昧于斯旨,疑误千载”,鉴于此,夫之所释“希达屈子之情于意言相属之际”。要之,是书释《楚辞》于训诂之时尤重文意之阐发,借以寄兴亡之感,抒爱国之情。其注释语言独具文采。有康熙四十八年(1709)初刻首批遗书。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用《船山遗书》本排印铅字单行本,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通行。 楚辞通释楚辞研究著作。十五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七有传。明末崇祯举人,明亡,仕南明桂王为行人,遭受奸人的谗害。曾举兵抗清,后隐居衡山石船山,拒不仕清,杜门著书。学识渊博,遍涉天文地理历算,文史哲俱通,尤其在哲学上反对程朱理学,成就为大。诗文词兼工,著作丰富,后人汇成《船山遗书》,有一百余种,三百五十八卷之多。 楚辞通释十四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王夫之,字而能,号薑斋,衡阳(今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军入关南下,奋起在衡山组织义军抗清。清军入湖南,他由湘西转桂林,任桂王政府行人。桂林失陷,辗转湘西而归衡阳,于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闭门著书三十余年。自题“明遗臣王夫之之墓”墓碣,曾多次拒绝清政府的赠馈与聘请,终身不仕,完发以终。王夫之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不仅对经学、哲学、史学、文学有精深研究,对天文、地理、数学也有高深造诣。著作甚丰,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续通鉴论》、《楚辞通释》等,辑为 《船山遗书》,共三百二十四卷。《楚辞通释》卷首有《史记·屈原列传》,张仕可《楚辞通释》序,王夫之关于本书的《序例》五则,《通释》十四卷目录。目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 《天问》,卷四 《九章》,卷五 《远游》,卷六 《卜居》,卷七 《渔父》(以上为屈原作品),卷八 《九辩》,卷九 《招魂》 (以上为宋玉作品),卷十 《大招》 (景差),卷十一《惜诵》(贾谊》,卷十二《招隐士》(淮南小山),卷十三 《中山楚辞》四篇,卷十四 《爱远山》(以上为江文通作品)。卷末附录作者《九昭》。注释体例为:每篇前有题解,有的考释屈原生平,说明时代背景,有的阐明微言大义,订正前人旧说之误。对每篇文章进行分段释文。王夫之生于楚地,曾受异党王化澄的谗害,有颠沛湘西与屈原相似的遭遇,并且有和屈原相同的思君忧国的思想感情,所以对屈原的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阐释得更为细微真切。此书被视为清代楚辞研究扛鼎之作 (另有《山带阁注楚辞》、《屈原赋注》),在整个《楚辞》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学术价值表现为:一、多有独到准确之见。如对《九歌》主题的解释,自王逸以降,多认为有所寄托,即王逸所说:“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楚辞章句·九歌序》),王夫之则认为《九歌》纯粹是娱神的乐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并无托之以风谏的地方。在 《九歌》题解中他说:“婉娩缠绵,尽巫与主人之敬慕,举无叛弃本旨,阑及己冤。但其情贞者其言侧,其志菀者其音悲;则不期白其怀来,而依慕君父,怨诽合离之意致,自溢出而莫圉”。此真可谓一语中的。在具体词语解释上亦有独到之见,如解释《离骚》“汝何博謇而好修兮”中的“博”,王夫之一反王逸、朱熹、汪瑗等大家的解释,将“博”解为“过其幅量之谓,犹言过也。”按诗句意解过謇更接近原旨。在文体和文章结构上亦有独到之见,如关于《九辩》王夫之提出: “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九辩》题解)。对《九歌》十一篇作品关系上,发挥汪瑗说法,进一步说明:“前十篇皆各以其所祀之神而歌之,此章 (《礼魂》)乃前十祀之所通用。”(《楚辞通释·九歌礼魂》解题)。二、以作品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作者身世和思想发展过程做为理解作品的治学方法是可取的。即《九歌》题解所说:“就文即事,顺理诠定。”王夫之把《离骚》创作背景及处境心情与《九章》创作背景、处境心情作比较 (实际是从作品分析中做出的比较),认为《离骚》作于怀王之时,屈原在“犹有望焉”的心情下,所以 “其辞曲折低回”,“言讽而隐,志疑而不激。”认为 《九章》作于顷襄王之时,屈原处于 “窜原于江南,绝其抒忠之路”的处境,想到 “身之所锢,国之必亡,无余望矣,决意自沉”,自己思想便 “无容再隐”,“故《九章》之词,直而激,明而无讳”(上引语出 《离骚》、《九章》题解)。这种不“舍本事以求情”(《序例》)的治学方法是科学的,结论令人信服。《楚辞通释》在某些词语解释上,亦有不当之处。如用方士铅汞之说来解释 《远游》,认为 “无不吻合”,把 《离骚》“相观民之计极”的“计极”,解为“计其兴亡得失之度数也”等,都是糟粕和谬误之处。版本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王敔刻本,湖南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桂东郭孔岚补刻本。同治四年 (1878)湘乡曾氏兄弟所刻《船山遗书》(五十四种、二百八十八卷)本。民国影印同治 《船山遗书》本。民国二十二年 (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根据王、曾刻本铅印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断句排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根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重印本。 楚辞通释15卷。(清) 王夫之撰。王夫之,衡阳人。此书卷首有《史记·屈原列传》、张仕可序及自撰《序例》5则。前七卷为屈原著作: 卷一《离骚经》; 卷二《九歌》;卷三《天问》; 卷四《九章》; 卷五《远游》; 卷六《卜居》;卷七《渔父》。后七卷为宋玉、景差、贾谊等人著作。卷末附录自作《九昭》。书中采分段释文之法。每篇前有解题,引王逸之言加以考辨,主要论述著作时代背景,订正前人之说。篇后复有结束语,概括全篇主旨,并作评论。由王夫之与屈原在思想与遭遇上颇有相似之处,故对屈著理解特深,阐述细致真切,所论大多正确,在清代楚辞研究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最早版本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湘西草堂刻本,现藏湖南图书馆。后有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 衡阳学署本,同治、民国 《船山遗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96年岳麓书社出有点校本,收入《船山全集》第十四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