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辞集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辞集注宋朱熹(1130—1200)撰,凡八卷,附《辨证》二卷,《后语》六卷。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哲学家、教育家。幼聪颖勤奋,绍兴进士。始官泉州同安主簿,中经十数次宦海浮沉,后请主深山庙观以研讲学问。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忠言直谏,主张抗金。因开罪于权贵韩侘胄等,年近古稀时被监察御使诬十大罪状,革职,终年七十一岁。朱熹受业于程颐再传弟子延平李侗,后发展二程理学,成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明清两代尊为儒学正宗。著述颇夥,诸如《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等。本书根据王逸《章句》所定本,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而增入贾谊《吊屈原》、《鵩鸟赋》两篇,并收入扬雄《反离骚》一篇,附录于后。而朱熹的《后语》六卷,乃根据宋晁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增删而成,所收凡五十二篇。其中《辩证》二卷为作者自著,单独编辑。文中对王逸、洪兴祖之说多有辨析和批判,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朱注《楚辞》很强调发微屈原的忠魂义魄,主张有感而发。关于本书的这种特点,《直斋书录解题》曰:“以去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义于千载之下,忠魂义魄,顿有生气。”书中多宣扬“程朱理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主张。在体例上,把《楚辞》诗句分别归之于“赋、比、兴”三类,然后强为之说,有损于《楚辞》作品思想意义及其艺术成就。本书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版本是南宋端平二年(1235)乙未朱鉴刊本,藏北京图书馆。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此本参照他本重新校点出版。 楚辞集注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朱熹(生平见《诗集传》条)撰。朱熹著述大多为阐释儒家经义之作,唯有此书是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作注,因此颇为引人注目。 楚辞集注《楚辞》注本。南宋朱熹著。删去《七谏》等四篇,增入贾谊四篇,编为八卷,注释简要。时出己见,颇有见地,但也有理学偏见。是一部有影响的《楚辞》注本。 楚辞集注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宋朱熹 (详见《周易平义》)撰。《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 (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集注》 书前题署的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1199年。《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 《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25篇,为 《离骚》类,并将 《离骚》以外各篇,冠以 “离骚”二字。其编次为: 卷一 《离骚经》,卷二 《九歌》,卷三 《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卷六至卷八为 《续离骚》类,并于各篇之上冠以 “续离骚”三字。其编次为:卷六 《九辩》,卷七 《招魂》(上宋玉)、《大招》(景差),卷八 《惜誓》、《吊屈原》《鵩鸟赋》(上贾谊,《哀时命》(庄忌)、《招隐士》(淮南小山)。《续离骚》类的篇章取舍与《楚辞章句》不同,因朱熹认为“《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楚辞辩证》上目录),故悉删而不录。并增补贾谊《吊屈原赋》与《鵩鸟赋》,又将扬雄的《反离骚》附录于后。《集注》注释体例,多以四句为一章 (偶尔有六句、八句为章的),先释词之音义,再释章之大意。每篇题下有小序,属题解,对作者、题意、写作背景、作意等加以简明阐述。多取《楚辞章句》说法,又颇发挥己见。仿《毛诗》体例,于某些章下,以赋、比、兴手法加以诠释。《楚辞辩证》分上、下卷。上卷《离骚》、《九歌》,下卷《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列专条考证旧说得失。《楚辞后语》系据晁补之《续离骚》、《变离骚》补定而成。录自荀况至吕大临五十二篇作品。此为未完成稿,只有前十七篇有解题、注释,后三十五篇只有解题而无注释。录拟骚之作,意在说明《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朱熹注释《楚辞》,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南宋时期,宋金民族矛盾尖锐,在宋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主战、主和两派,朱熹属主战派,他借注《楚辞》发挥这一观点。极力颂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与高尚品质,以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斥责扬雄失节,臣侍王莽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 ( 《反离骚》) 乃 《离骚》 之谗贼矣”(《反离骚》解题)。此实为对投降派及混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者的间接批判。《集注》是在汲取王逸《楚辞章句》与洪兴祖《楚辞补注》的成果基础上撰写的,既肯定了《章句》与《补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也指出其在释义上的不足。其学术价值在于:一、对王、洪的误解加以辩证。如关于《九章》,王逸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解题)。洪无异说。朱熹对王逸的某些望文生义之说,加以纠正:“《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九章》解题)。从《九章》各篇诗的内容看,朱的说法颇符合实际,并广为后人认同。二、另立新说。如《招魂》,朱熹认为不但可招死人之魂,也可招生人之魂。“后世招魂之礼,有不专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盖当时关、陕间风俗。道路劳苦之余,则皆为此礼,以祓除而慰安之也。”(《楚辞辩证·招魂》)。此说不失为创见。三、探求作者言外之意,阐发微词奥义。如释《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云:“言与世已不同矣,则但可屈心而抑志,虽或见尤于人,亦当一切隐忍而不与之校。虽所遭者或有耻辱,亦当以理解遣,若攘却之而不受于怀”。因此,《集注》为继《章句》、《补注》之后影响较大的一部《楚辞》注本,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并且流传极为广泛。但此书亦有一定缺点。朱熹从其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此书可“增夫三纲五典之重”(序);对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的《楚辞》,仅用赋、比、兴加以概括,未免迂腐;亦有望文生义之病,如将《怀沙》解为怀抱沙石自沉的意思;有的注也欠准确,这些都是应当抛弃的。《楚辞集注》曾先刊行,今存者有宋嘉定六年(1213)章贡郡斋刊本含《楚辞辩证》,《反离骚》附后,北京图书馆藏。《楚辞后语》是朱熹死后,由其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刻印,此本今已失传。宋端平三年(1235)朱熹之孙朱鉴才将三书合刊,在《楚辞集注》中删去复见于《楚辞后语》中的《反离骚》,在《楚辞后语》 中删去了复见于 《楚辞集注》中的《吊屈原赋》、《𫜹赋》(即《𫜹鸟赋》)。此本附有邹应龙、朱在、朱鉴的三篇跋文,为今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辞》刊本,北京图书馆藏。1953年人民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尚有宋、元、明、清、民国各期刻本30余种。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竖排校点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